( 2014-03-10 )
京剧作为与生俱来的偏好,时常让我去关注和欣赏那梨园界的唱、念、做、打的美妙情景。
儿时已经对样板戏的年代记忆尤深,在那个精神生活单调和稀缺的日子,伴随耳边的音乐和戏剧只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平原作战》等京剧的演出,县里和公社都有大小不等的样板戏剧组下乡演出,满耳灌入的就是那样板戏的韵律和舞台视觉形象。
至今,清晰的记得在197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公社的宣传队来到我们村里演出《智取威虎山》全剧。
下午四点,开始在村里的一个宽敞的大坡下面搭建戏台,露天演出需要从小学校里借用桌椅,刚好下课我们学生就成为搬运工,为剧组搬桌椅。
大人们用炕席围起戏台的三面,大队电工为戏台拉上电灯,最可惜的是把我的课桌搬到戏台上作为道具使用。
记得,在李勇奇误解少剑波带领小分队进入他家,以为是座山雕的土匪来抢劫,李勇奇表示要和土匪拼命把一把锋利的匕首插在桌子面上,可惨了我的课桌。
当时,演李勇奇的演员,情绪入戏很深,表达气氛的时候挥起匕首猛地插在桌子上面。
当时台下一阵叫好,我却是暗暗叫苦,明天的课桌将是怎样惨不忍睹啊。
不知不觉,我对样板戏唱腔和唱段也迷上了,几乎能把全剧的唱段和念白背下来,经典唱段更是能模仿演唱,虽然不懂乐理,模仿唱腔也是有板有眼,在学校的演出中经常唱《美好的日子万年长》、《朝霞映在阳澄湖上》、《临行喝妈一碗酒》等。
平时,课余或在田间劳动,经常拿一些经典的句子和小朋友说来说去开心逗乐,如鸠山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王连举的自己开枪打伤胳膊的片段,温其久的“他离大哥远,咱离大哥近,她不心疼咱心疼”等挑拨的一些台词等等。
这些,都是三十多年前的回忆片段和波光碎影了。
今年,中国京剧团在梅兰芳大剧院的“致春天”的系列演出从2月28日到3月16日,我和夫人已经观看了两场,一场是3月5日李海燕主演的《锁麟囊》和3月7日《名家名段》。
梅兰芳大剧院可谓京剧最高的艺术殿堂,《锁麟囊》又是程派的最经典的剧目。
李海燕的唱功和身段已经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其水袖的舞动更是行云流水一般,嗓音嘹亮又醇厚,把一个青衣的薛湘灵完美献给观众,台上扮演赵守贞的演员李红梅等,操琴和司鼓乐队更是专心致志,着实享受一场程派的艺术盛宴。
《名家名段》老中青三代实力派“国家队”京剧演员先后登场,五朵金花的名段联唱、杨赤的花脸、江其虎的武生、王蓉蓉的《龙凤呈祥》“你我好比梁鸿配孟光”唱的底气韵律高亢激昂、李胜素的《贵妃醉酒》和于魁智的合唱《坐宫》代表当今京剧的最高水准。
更让我感动的杨春霞、刘长瑜、冯志孝、李光与沈健瑾夫妇,这几位老一辈艺术家更是登场亮相,举手投足再现当年的舞台艺术风采,他们的年龄都在70多岁了,面对观众的热情更是朴实真诚,满足大家的艺术欣赏。
李光再现当年《平原作战》的英武八路军连长风采和神韵,她的夫人沈健瑾是当年扮演《奇袭白虎团》里崔大嫂的一角色,功底深厚。
杨春霞老师的一首《家住安源》把梅派和程派唱腔完美的结合起来,让我们重温当年《杜鹃山》的历历在目的场景。
冯志孝老师身体不好,年龄已经76岁,走路都有些缓慢,但是他满足观众的要求连唱三段,我们都有些不忍心再让他唱了,这就是艺术家对观众的厚爱和报答。
刘长瑜老师风采不减当年,《红娘》和《红楼二尤》大段唱腔,边唱还舞动身姿旋转,艺术的青春活力呈现在观众眼前,最后还是把她的李铁梅的《红灯记》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作为压轴,为全场画上完美的一道艺术高潮收尾。
暑往寒来,韶华已逝,岁月磨砺,更有何人不老?老艺术家的扮相神态、行腔走板激越昂扬回荡在剧院空间。
不知道,申遗中是否考虑过样板戏,那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人魂牵梦绕的情愫皈依,就像今天老人们从唱片里还在一遍又一遍的听梅兰芳、马连良、余叔岩、周信芳等京剧艺术大师们的音调和冥想。
是啊,当我们老了,样板戏也会像老一辈人一样慰藉我们的心灵,保留我们那纯真年代的美好回忆。
向老艺术家致敬,真诚的祝愿你们健康长寿,你们把京剧和样板戏的美和生命注入我们的血液里,让我们与之融为一体。
有情有景,那京腔京韵伴随我从儿时到今天,那些老艺术家的登台演唱,让我儿时的梦想实现。
当今社会如果没有精神的生活,没有艺术的欣赏,没有精神的追求,生活将是乏味和消沉。
京剧也是我的精神追求和艺术欣赏不可或缺的食粮,后面还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四郎探母》的三场观看演出的艺术享受,我在期待着她的到来,愿把这份艺术的欣赏感受倾诉给各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