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膈散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说:”治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凉膈散治的病证也是很多的,主要是积热证,凉膈散本为治疗“积热”之方。刘河间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加用了部分分消热邪之药,即成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散主治亦当为热证。
凉膈散是边清边泻,也有一定散的,但是不多,而刘河间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了分消热邪的力量,就变成了防风通圣散了。防风通圣散的主治是热证,但是,这个热,刘河间在治疗的时候没有单纯的一味去清热,而他更多的是疏通,悬浮给邪热以出入。更多的是治郁,更多的是通。
那么,前面谢映庐的那则医案(一八九节),前面的医生也是治风,治热,治痰,没有效,而就是用了防风通圣散了,效果就出来了。防风通圣散就是用的通,而不仅仅着眼于治热,治风,治痰。这应该是说治热的最高的境界。
气有余变是火,那个地方气机堵住,那个地方热就产生,那么治热最高的境界是让气机流通。气机不要郁,热就没有来源了,自然就没有热了。在流通气机的同时,把残余的热清了,新的热生不出来,也就没热了。而正与我们现在的一味的清热,冰敷阳气的那种清热法,这是有境界之分的。
我们总说刘河间是寒凉派,实际上他的用方用药,并没有那么凉,他在清热的药里面往往要加辛通的药,并且他的清热力量不大。我们读刘河间的书,他的治热的境界真的是很高。他的代表方就是防风通圣散。如果我们与前面学的朱丹溪的越菊丸连系起来的话,那就是刘河间的治热是从郁来治热,而朱丹溪是从郁来治杂病的,李东垣是从郁来治内伤病的。
为什么刘河间要在凉膈散的基础上加用分消热邪的药呢?
刘河间在学术上提出两条著名论点,从外感的角度来说,即“六气皆从火化”,从内伤的角度来说,“五志过极皆为热病”。这里所指的“火”和“热”,都是由“怫热郁结”而成,治疗重点不在于清火泻热,而在于使“玄府郁结宣通,而怫热无由再作。”故防风通圣散方中所用麻黄、防风、荆芥、薄荷、滑石等药皆为宣通郁结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