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拖着行李箱,一路狂奔,满头大汗。踩着最后几分钟的发车点,所幸终于赶上了这趟回家的火车。
6066,连个火车类型的字母标志都没有,它不是K,不是T,更不是D或者G,它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辆开往达州一边地理范畴的各个偏远小镇的火车罢了。我把它叫小镇列车。
列车上有棕红色的皮座椅,不像现代火车上那样被蓝色布遮盖的舒适座椅。但我却格外喜欢这种皮座椅,因为看起来干净,可能是因为人少的原因,脏乱差的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减少了。与K类火车相同,对面坐,中间有一个白色小桌子腾空在两面位置中,供人们摆放东西和方便休憩。火车内部的顶面也有一长排供人们放行李之类的支架。也由于每次乘坐这趟车人数极少的原因,我的对面总是没有人。
在这里,不用拘泥于火车票上随缘分配的座位数字,大家可以随便坐,靠窗或是不靠窗,一个人坐或是两个人坐,都随你,你开心就好。但全部人都只集中于2,3,4这三节车厢,因为卖票时系统上都基本上会卖3号车厢,然后人们都从3号上车,然后自觉地向左右两节车厢分散开,这也便于乘务员管理。大多是认识的人就坐在一起摆摆龙门阵,互不认识的阿姨,叔叔,爷爷,婆婆们也会和谐的坐在一起热情的聊起了天。当然像我这种爱安静的年轻人,学生娃儿一个人坐车的话都会选一个离大家都很远的位置,且要保证这一排没有人。大概是因为我生性孤僻,或者是现代年轻人的一种普遍性情吧。
在这趟回家的列车上,乘务员都是些中年偏上接近老年的人,且人数不多,仅有几个而已,应该是5个以下吧。是啊,又有哪个年轻人愿意陪伴这偏远的小镇列车呢!刚上车不久,会有一位乘务员从头挨个询问大家在哪下车,并会在本子上做好登记,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程序,但通过乘务员的这一番询问,心里就知道谁谁谁和我是一个地方的了,心想万一错过了站怎么办,所以每次上了车目光就会紧跟一个和我相同目的地的人,意味着她下车也就该我下车了,很好的补救了我的马虎。
在车厢里,会有很多大人带着小孩,大部分情况都是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因为在这趟列车上,年轻人占的比例极少。小朋友们欢快的玩闹着,总是给大人们制造不安分,很热闹,不会显得这趟列车在现代高科技位置中的凄凉。
在这里,听到的全是我最熟悉的四川话口音,很干脆,很亲切,很自然。话语里讨论的也不再是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城市里奢侈的内容,而是那些接地气的,只属于小镇上独有的各类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
从坐上这趟列车起,吃饭就变成了切饭,她们告诉我向家里人,向邻居,向宣汉人问候吃饭时该说切饭了。哈哈,我一直认为“切饭”这个词是我们宣汉人最有特色的一点了。其实也不为奇,毕竟大江南北,对吃饭有的是不同的叫法。
要到站了,快下车了。这趟车还要往前行驶,把每位乘客都安全送到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