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京都情有独钟,最初是因为它的文化底蕴,跟对唐文化的传承有关。毕竟,京都是世界公认的特别有唐文化遗风、特别像唐朝的都城的地方。身在京都的时候,好好体验了京都的文化氛围,也觉得京都文化很有源自唐文化的气韵。所以,回来之后也念念不忘,经常会找一些关于京都的书籍看。
最近看了一本《讨厌的京都》,跟随作者井上章一的眼光,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了解了京都的人情风俗,井上章一将自己的作品和“探讨京都的作品”和“个人的作品”分别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自己以一种全新视角去窥探京都。读了本书,会发现作者的观点有些出人意料,的确令人产生全新视角的观感。
《讨厌的京都》中的文字很犀利,这大约和井上章一发现时弊,弃理从文选择用文章针砭时弊有关。
看了本书的前半部分,我觉得他的文章在日本作家的文章中算得上非常直白,遣词造句也颇为不客气,这在一众擅长委婉的日本文学作品中比较特立独行,他对社会现象的指摘和批评也很有有鲁迅先生的影子。
其中,关于“京都鄙视链”和“散装京都”的内容写的特别有趣,满满讽刺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消除鄙视和“整装京都”的美好愿望。
1.令人不愉快的京都鄙视链
这本书中,井上章一结合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揭露了京都文化界鄙视链,如果他不说,如我一般的读者大约不会知道。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都有地域歧视,以及地域差别带来的优越感。过去,我只听说国内一线城市中的原住人口会相对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人有这样的优越感,倒是没有注意过国外是不是也会这样,现在我发现无论是什么人种都有可能会有这种心态,无论国别。
井上章一在书中提及,京都人把京都划分为“洛中”和“洛外”,在作者看来,“洛中”“洛外”这样的称呼的带有京都文化人特有地域歧视和内在的优越感。
这让人意识到:原来京都的文化底蕴和表面上看到的有差距呀!原来京都人自豪自己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是有文化的地域歧视呀!看来哪个国家都无法完全避开文化水平差异产生优越感的情况。
作为一个出生在京都郊区的京都人,井上章一是外地人眼中的京都人,也是京都人眼中的外地人,这种游离的归属感有时其实挺伤人。
小时候我住在小镇上,有位邻居阿姨是上海人,每次谈起家,她就会说“我们上海人”如何如何,一脸的自豪感;还有位南京的亲戚,开玩笑时常说我是乡下二哥,也是满腔自豪感。那时候,我才十岁出头,读不懂他们语气中的轻视,没能表现出应有的羡慕和向往,想来他们对个小孩子抒发自豪感也挺没滋味儿的。
不过,即便是现在,我也不觉得出生在哪里有什么值得自豪的,所以我对地域歧视的感知度很低,如此粗线条的我,当然也不容易被地域歧视影响情绪。
井上章一就不一样了,他的感情细腻入微,在《讨厌的京都》中,很容易发现,他生为“洛外人”所感受到的微妙情感,大约是日本文化独有的谦虚婉转所造就的敏锐感知力带来的副作用吧。从这个角度来看京都,是有那么点儿令人讨厌啊!
2.令人乍舌的花和尚与志纳金
小时候看我国的《西游记》,知道和尚要戒色。长大了才知道原来还有一种和尚是可以娶妻生子的,真正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日本的和尚便是如此。
《讨厌的京都》中,井上章一谈到他在京都普通的日本料理店看到花和尚和艺伎打情骂俏,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换做是在其他城市,或者其他东南亚国家,这种现象应该是不会出现吧?
日本和尚逛花街是种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不过,和尚与和尚也不能相提并论,和尚在东京逛花街和在京都逛花街也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社会现象跟日本寺院发展历史有关,也跟日本文化的传承有关,在日本的历史上,寺院不但占有一席之地,有些时代还兼具特别的历史使命。比如,历史上有几位很有地位的大名,就为寺院的扩建和修缮出了很大的力气,让寺庙拥有了大量的田产,得以有更多的收入养活僧人。现在,随着寺庙的土地保有量的减少,寺庙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想着法子创收,志纳金便是其中之一。
井上章一在《讨厌的京都》中用独特的视角引领外国人更深入地了解京都这个城市,帮助读者了解京都在表象背后的文化背景和“鄙视链”。读完本书,对京都的理解不会继续停留在古朴的表象,你将会更深入地理解京都这个城市文化产业背后的历史和发展逻辑。
我认为,作者在一众日本作家中很有特色,他敢于从常人避之不及的角度寻找话题的切入点,文字非常犀利地揭开问题的表面,直击核心,体现了非同一般的力量。他在书中还将自己的作品和“探讨京都的作品”和“个人的作品”分别进行对比,真是个非常耿直的老boy。
而且,为了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特别在给书命名时反其道而行之,也不失为一种吸引读者关注的好方法啊!
他的嬉笑怒骂,并非针对京都这座城市,而是针对京都文化圈中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完全是一副“你不对,我就是要骂醒你”的姿态呀!如果不是出于对京都深沉的热爱,井上章一何必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感想感写,用文字表达鞭策人们了解和改进京都的愿望,也是煞费苦心,希望京都能如作者所愿,变得更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