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比较特别,主要是用青年和智者(哲人)的相遇,在一场关于人生问题的大讨论中,完成了智慧的相传。智者精修多年阿德勒心理学,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充满了对人生的领悟和洞见。而青年是个图书管理员,知识储备也非常丰富,不过他内向、敏感、自卑。
那么,阿德勒是谁?很多人可能知道他的经典著作《自卑与超越》。他与佛洛依德、荣格,并称为世界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阿德勒小时候个子小、驼背,学习成绩也不好,矮穷丑占了两样,长辈经常拿他跟高富帅哥哥做比较。三岁时弟弟去世,自己两次被车撞,五岁时得肺炎差点死去。儿时的创伤经历和死亡的恐惧曾使他极度自卑,因此,他的人格理论始终围绕着克服自卑而进行。阿德勒认为,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中形成发展的。
本书的两位日本作者,对阿德勒心理学研究至深,以他们的视角来解读如何让我们自己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
过去
引用序言一段话:从精神分析创始人佛洛依德开始,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可本书中的阿德勒却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本人在一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就了解了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同时也想给孩子一个理想的原生家庭。我回想起了小时候被忽略的感受。其实具体的画面已经记不得了,但是感受可以储存很多年。当因为习得性忙碌,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从而接不住孩子情绪的时候,就会上升到父母不来帮忙,公婆不够给力的焦虑心态。这就是“受害者心理”的一种表现。如果走不出这个状态,就会一直抱怨下去。
后来通过阿德勒我知道了,我们永远无法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首先可以从改变过去开始。
阿德勒的心理学是非常积极的,他认为,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种想法听起来很颠覆。我们往往觉得我们的经历决定了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和心态,因为历史是很难改变的,所以,人是很难改变的。
但是,你的不行,皆是自己“选择”的。当自己对现状不满的时候,总是把期待放在未来,想着,等我成功了,我就能拥有一切了。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其实,不想改变是自己选择的。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如果等你赚够钱了,努力爬到想要的位置了,达到所谓的成功了,你的满足感能持续多久?所以,阿德勒心理学,其实就是勇气心理学。人之所以觉得自己不幸,不满于现状,并不是因为过去或周围环境,更不是因为现在的能力还不足,而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和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对今后的人生走向没有影响。我们可以试试改变历史:回到过去,拥抱那个受伤的小时候的自己,告诉Ta,我永远陪着你,永远爱你,我们永远在一起。然后,从此刻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把对外界的关注收回到当下的自己身上来。
人际关系
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人的骄傲和自卑。
人们经常以“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权。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我怎么看你是我的事,与你无关。我们爱孩子,应该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很多家长肯定要瞪眼了,我的孩子我来管教,为什么变成跟我没关系了?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有独特的,我怎么爱你,是我的课题,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遵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有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因此,要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开来。
真正的爱是什么?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还记得那部最动人的美剧《This is us》吗?剧中的妈妈Rebecca说:“我希望成为那种,张开双臂,随时准备在你需要的时候拥抱你的那种妈妈,我的职责是张开双臂,等着你哪天需要的时候来拥抱你。让我好受不是你的责任,不,那是我的责任。如果你真的需要我,我会爱你。如果你不需要我,我也会爱你。”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比如说,一个成年人身高只有155cm,乍看之下这个人就会被他人耻笑,但是其实问题是在于这个本人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价值。马云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他的身高吗?他去纳斯达克敲钟的时候,站在身高马大的白人面前自卑了吗?完全没有。那你可能会说那是因为他那时候已经是大富豪了。那我们回头看看,当年他带领自己的团队,挤在湖畔花园的一个小房间里打拼的时候,不就是靠的是相信自己的绝对信念么。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如果一个人过于骄傲自大,也不是好事。其实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自大区别于自信。自大的人,会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来掩盖自己的不自信。还有另一种人,会特意拿自己的“不幸”作为武器,来支配身边的人。
通过学习阿德勒的心理学,我认为,外界的反应,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如果你觉得自卑、恐惧,而这种自卑、恐惧外化了,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尊重了,那么,别人就会不重视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那谁会为你而活呢?
如果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真正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真正的高手,重于跟自己纵向比,而不是跟他人横向比。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别人的追赶和超越,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的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也就不能获得自由。
在这本书中,容易有个误区:不要害怕被人讨厌,并不是说故意惹人讨厌或者去作恶,而是去做到进入“共同体”中,因为“我”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的中心。“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之间都有彼此的界限,我们可以想象成,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自己的泡泡,泡泡里面是我的空间,对方也有他自己的泡泡和范围内的空间,为了保护彼此的生命力和最佳的关系,我们最好不要过多干涉。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未来
很多人目标远大,只有当上CEO,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人生才真的开始,现在的生活不叫人生,只能算是通往人生的路上。如果我们一直这么想,我们永远只能在路上,只会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
如果你不满足当下的这一刻,你的目标永远都在远方,你所等待的快乐,永远够不着。看不到现在的重要性,不喜欢现在的自己,那么也永远不会喜欢未来的自己。看到当前,享受当下,是阿德勒哲学讲的生活的真谛。
阿德勒的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把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以前的我们,把责任都推给了他人,而阿德勒却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还给了我们自己。
把力量都收回来放到自己身上,我们需要这种勇气。我关注我自己,我无条件接纳我自己,我爱我自己。当我们拥有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不再外求时,不再因为害怕去生活,我们就拥有了自由。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金句和感悟
1、“不存在什么心理创伤,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可以改变过去。
2、“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无法给予祝福。——“无法祝福不是因为对方太“坏”,而是自己不够强大。
3、“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件事你可以自己决定’。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无条件接纳,并且给予一定的引导和鼓励就够了。
4、“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与他人的比较、自己赋予自己的意义带来了自卑感。”——选择横向比较—跟他人比,还是纵向比较—跟自己比?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活成比以前更好的自己。
5、“只要能够接纳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他者信赖的步伐了。”——背叛是他人的课题,关键是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自己,我做了什么?我对他人的期待是什么,从而看到自己有没有必要再去信任这个人。但无论如何不影响我信赖他人的信心。
6、“人生中最大的谎言不是活在此时此刻。”“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活在当下最重要,谁知道未来的未来在哪里?
7、“为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而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被人更好的利用是一种价值。
8、“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他人往往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改变他人是自己做不到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虽然这需要花费很多的力气,但是这会让我们通往自由之路。
9、“不要害怕别人讨厌,并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去作恶。”——管好自己,再去影响他人。
10、“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贡献他人不需要自我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