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当前课改有话要说
1、不能把课改组织形式、学习形式如分组、展示、自主、合作、探究当作课改目标,否则就是浅层次或表相课改;同样也不能把课改实施形式如核本化课程实施、小组学习、互联网+教育运用等当成课改目的。改变孩子生命状态,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才是课改之本。中小学要借助已有课程资源、学习内容为载体来落实教书育人,任意夸大或割裂、曲解二者谁轻谁重都是错误的。只育人不教书也值得质疑。
2、不能窄化课革。正如李志钦校长所言:课改被窄化成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又被窄化成教学技术和方法的改革,教学技术和方法的改革则被窄化成小组学习和学案改革,或者窄化成做题和训练改革。
3、不能“瞎子摸象”课改。有的认为课改就是课程设置改革;有的认为课改就是课堂模式改革;有的认为课改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改革:有的认为课改就是学习方式改革……是课改,但不是课改全部。千万不能犯瞎子摸象错误,不能认为自己是正途,别人是歪门邪道;更不能排斥别人改革尝试,切入点不同,但殊途同归。
4、不能仅做加法课改。课改不是加重师生课业负担,不是无限制开发课程,不是单一讲效率改革。搞课改先要有减法思维甚至乘法思维。
5、不能让课改话语权一家独大。课改话语权可分为:专家话语权、教育职能部门话语权、媒体话语权、师生及家长话语权等,话语权一家独大,非常危险。
6、不能把课改成功仅定性为成绩快速提升。一味抓应试和初搞课改学校,但论分数,二类学校成绩也许并无差异,甚至课改学校还会稍低一些。课改效果有滞后性,二三年后对提升成绩效果才能显现出来。若那所学校说一搞课改,成绩立马上升,我认为是片面归因或错误归因。我们知道影响高中招成绩是生源、师资、教学方法、管理措施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一些所谓加班加点、靠刷题高中招考的好的学校,一些靠挖学生高中招考的好的学校,在总结经验时,全部归结为课改做的好的结果,这就是贴标鉴课改,伪课改!搞课改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应试成绩,培养学科技能,更重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学科技能,即为了终身发展和适应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课改关注当下,更关注未来;课改是良心所在!
可笑的是一些批判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的学者、教师、记者在写文章、做报告讲述课改成果时仍然拿唯一分数、升学率来验证课改成功。
7、不能忽视课改累积效应。每次课改都是上次课改的传承与创新,不能全盘否定上次课改功效,不能忽视课改累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