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小时候,特别爱吃肉,而能吃上一盘“锅包肉”,已是奢侈了。那时候,“锅包肉”是一道硬菜,要是大人们说,给孩子来盘锅包肉,那立刻就变成了“听话懂事的乖孩子”了。
长大后,锅包肉成了每次上餐馆必点的一道菜,也成了家乡的味道。
倘若有人对东北菜的味觉认知是酸酸甜甜的,那无疑是锅包肉的功劳。网上有数据显示,东北人最爱的菜便是锅包肉,小鸡炖蘑菇、溜肉段次之。在东北人眼里,没有什么事是一盘锅包肉不能搞定的,如果有,那就两盘。这不仅仅是东北人骨子里的豪爽,也是东北人抹不去的舌尖记忆。
锅包肉这一道深受喜爱的东北菜,有着100多年的历史,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清朝,旗人郑兴文6岁随父亲来到北京,14岁对美食和烹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郑兴文拜师淮南菜传人陈才保(音)门下。1881年,郑兴文在当时的北京,北平街上开了一家叫“真味居”的饭馆。1907年,在朋友的推荐下,郑兴文带着14位厨艺精湛的厨师来到了哈尔滨滨江道衙门,在道台府担任厨师,为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
道台府作为当时北方重镇的衙署,经常会宴请外国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酸甜的味道,吃不惯北方的咸味和浓烈的味道,道台杜学瀛就吩咐厨师变换菜肴的口味。郑兴文就把原来"烧肉"的咸鲜味改成了酸甜味道,俄罗斯人都很喜欢,于是便成了每次必点菜。
由于是急火快炒,铁锅需要烧热,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里,所以取名“锅爆肉”,老外念“爆”为“包”,时间长了,就演变为“锅包肉”。
锅包肉的烹饪工序精细,炸肉的时间需要精准掌握,要烧出皮脆而不求酥,汤汁饱满的锅包肉,就要看厨师的硬功夫了。
锅巴肉的做法大致如下:里脊肉洗净切厚片拿刀背拍软,用食盐、料酒抓匀腌制 。再用土豆淀粉与水调成面糊,与腌制好的里脊肉抓匀,油烧到把筷子放到油里冒泡,调中火一片一片下肉片炸,肉片飘起定型后捞出,转大火升高油温,复炸一分钟,炸至金黄色捞出。锅中留少许油,爆香姜蒜胡萝卜,大火倒入食盐 、鸡精 、白糖与九度米醋、生抽 、香油调成的烹汁勾芡,再放入肉片加入葱丝香菜段翻匀出锅,以香菜、胡萝卜丝点缀即可。
一尺二寸的大盘子,满满当当地装上一盘肉,足够两三个人吃。锅包肉上桌,色泽便叫人食指大动,外观红白绿黄相间,肉质外焦里嫩,微酸微甜,菜肴"色、香、味、型"俱佳,焦黄透着些暗红,夹起一块放入嘴中,入口酸咸酥香,解馋又不腻口,食之如饴,大大的满足,令人回味无穷。
一菜一故事,一味一座城。常回家看看,家乡的美食,是我们永远的味蕾记忆,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