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分享三种时间管理的方法,都是时间管理达人教我的。
第一种是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像记账一样、每天记录自己的时间花销,看看自己的时间都花到哪去了?
第二种是《小强升职记》的作者邹鑫教的,日程管理法(包括建立仪式感、四象限法则、一次只做一件事);
第三种是秋叶大叔分享的:感知你的时间,一分钟可以做什么?五分钟可以做什么?然后把这些碎片时间利用起来......
坦白地说,这三种方法我都失败了。
嗯,秋叶大叔的方法我倒是用了一部分,那就是“利用碎片时间写文章”。
据我接触过的几种时间管理方法来看,它们都有一条万年不变的宗旨:利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时间管理,并不能凭空变出多余的时间。在资源配置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好时间可以让任务变得更有条理,节省任务切换的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井井有条”的人比“一团乱麻”的人更有效率。
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是“一团乱麻”的人,事情来了就胡子眉毛一把抓;学了时间管理,效率突然提高,就产生了一种错觉:原来我还可以做这么多事情?
于是,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时间管理就变成了一场噩梦: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增加任务量,也不管是不是超过了自身能力的极限;一旦没按时完成,我们不是去思考任务量、反而从时间管理上面找原因。
这就偏离了问题的本质。
因为,当任务大于资源配置的时候,不论你怎么分配时间,永远都不够用。
我现在的做法是:尽量摈弃那些时间管理方法,观察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管理方式。
就像我做了一年的“清单记录法”,最后发现自己很抗拒这种方法,于是改良出了“进度管理法”来把控自己的日程。
我们大可以每天安排五场会议、加班到晚上八点、吃完工作餐然后陪另一半去看电影,中途还利用碎片时间写完一个方案……
这样,效率是上去了,但工作的质量未必会很高;而且你们在一起看电影的时刻,也很难说有什么“快乐”可言。
所以,我觉得:重要的不是时间管理,而是管理自己的“高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