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万维钢(同人于野)老师的《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读书方法——"强力研读“。
什么是强力研读?
强力研读就是一种追求深度的读书方法,他主要的特点是:不好玩,用时少,不求快。这种方法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做读书笔记的方式提升自己对书的理解能力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下是书中对强力研读的介绍:
“强力研读”不追求读书的广度,而追求深度。除此之外,它跟科学训练法有三个共同特点: 第一,不好玩。世界冠军培训基地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强力研读”不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是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非得把一本书给融会贯通以至于能够学以致用不可。这种读法相当累。 第二,用的时间很少。据说在那种专门培养天才的最好的音乐学校里,孩子们每天真正练琴的时间绝对不超过2个小时。因为没人能长时间坚持那样的强度,而没有强度的训练还不如不练。我真正读书的时间相当有限,平均大概每天少于一小时;只有在最有必要的情况下我才会写读书笔记,可能每周也不到一小时。 第三,不追求读得快。很多读书方法教人怎么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一本书,其实那些有必要快速读完的书根本不配让我们读。追求把一本书快速读完,就好像追求把一只曲子快速弹完一样,这不是练琴是完成练琴任务。据说,美国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面有一条规矩,说如果谁练习的时候不够慢,以至于被人听出来他练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他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琴,必须立即纠正。
如何做一个好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最好的提神自己读书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也是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在书中万维钢老师就提到读书笔记是为了把书扔掉,所以做一个好的读书笔记很重要,那具体怎么做呢?请往下看:
写读书笔记本来并没有什么规则,但过去几年内我实践总结的结果,发现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作为普遍的规律。
1. 强力研读,一本书应该被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好书读一遍不可能掌握精要,反过来说如果一遍就够了,那这本书也不值得强力研读。我们说的思想类书籍,不是什么学术名著,所以再好也没必要读三遍。两遍正好。而且最有效率的办法是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
2. 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的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
3. 在读第二遍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然后这本书就可以还给图书馆永不再借。读书笔记的一个重大作用是给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直接看笔记就可以。还有别的好书等着我们去读呢,所以笔记最好要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
4. 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做读书笔记,也看到不少这样的思维导图,这种方法意义不大。这种笔记跟语文课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没什么区别,半个小时就可以全写完。流水帐式的读书笔记就好像用三个数字来描述一名美女一样无趣。我认为思维导图不是干这个用的。 5. 我习惯完全按照原书的章节给读书笔记划分章节,甚至保留各章的标题。在每一章的开头,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各章穿起来就形成了系统 — 不过这种内容提要并不重要。
6. 重要的是一定要确能看出来作者的逻辑脉络!除非你写,否则你甚至可能根本看不到这个脉络。善于写书的作者往往会在书中收录大量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单独拿其中一个小故事出来写篇文章,每个人都会对这个故事有与众不同的解读。然而这个故事在书中的作用却往往会被人忽略,最后只记住了小故事的树木,而看不到背后的森林。实际上我们小时候学习的那些所谓“中国古代寓言”,就是从古书中提出来的小故事,而我们对这些寓言的解读往往背离古人写书时的本意。 7. 好的读书笔记是不均匀分布的。笔记,是我听说了一个想法之后很激动,必须把这个想法记下来据为己有的行为。所以逻辑脉络之外,如果发现某个小故事实在是好,那么就把这个故事也给写下来,甚至具体到细节。一方面,以后将来万一写文章之类,从笔记里翻出来就可以用。更重要一点,是这些故事日后将会反复地在我们的大脑中出现,它们用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左右我们的思想,直至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8. 颜色和字体的变化可以起到自动突出重点和分类的作用,使用 Gmail 和 Google reader 非常方便。我上大学的时候整理物理笔记,每次都用三四支不同颜色的笔,方便区分比如哪些是最重要的思想和公式,推导的关键一步,哪些是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等等。
9. 因为读书笔记是为了把书扔掉,要注意给将来使用搜索引擎留下线索。也就是说要把关键字,人名地名组织名等记好。万一将来想进一步了解,可以直接上网搜索背景资料。
10. 强力研读是一种主动式的读书。要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对此书的评论,好像跟作者对话一样。我现在的统一做法是把自己的评论全部放在方括号【】中,到时候哪些是书里的,哪些是自己的一目了然。
11. 要随时注意发现书中思想跟其他书的联系,共同点或者不同点。一个真正善于主动读书的人对这种联系是非常,非常敏感的。要敏锐地记载下这些联系,关键词是敏锐!如果你不够敏锐,说明你不够主动。
12. 另外我谈谈 Kindle 的使用。强力研读需要读两遍。如果书不是图书馆的,那么第一遍读的时候随时在书上划下重点句子,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批注,第二遍写笔记的时候无疑会省很多力气。我们看到牛人都喜欢在书上批注。Kindle 的出现彻底改革了这个过程:你甚至可以只读一遍,第二遍不用看书直接写笔记!这是因为当你在 Kindle 上划线和做批注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把你划线的句子和你的批注复制到一个叫做 ‘My Clippings.txt’ 的文件上去 — 我们只要直接读这个文件就可以做笔记了。
如果看完以上的内容,还不知道具体怎么做读书笔记的话,那么下面是一个读书笔记模板(来自潇湘木儿):
信息(作者、出版社、出版年、页数、作者简介、阅读起止日期)
标签(即关键词)——方便以后检索
价值(总体评分,1-10)——是否推荐的参考指标
纲要(按顺序列出全书重要部分)——可复制目录或自己拟出纲要
主题(简要说明本书在谈些什么,主要观点)——自己用一句话概括
评点(赞同或不赞同作者观点的理由+本书对我的启发)——能否记住这本书的关键
记取(精华摘抄)——方便日后引用
相关(其他人的精彩书评、思维导图或PPT)——作为补充资料备用
如何完善知识体系?
读书也好,学习也好,如果无法形成体系,那么一些都是白费。真正的专家和大师,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套体系就如同书架一样,每当有新的知识进来,他们都知道该把这个知识放到什么位置上去。完善的知识体系可以实现对知识更好的管理,以便其随时能为我所用。
,
怎样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一要主动学习。现用现学是一个巨大的能力,但是是不够的。要为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学。做笔记是个好办法。我们看杨绛怎么描写钱钟书做读书笔记: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
建立知识体系的第二要点,是要把新的知识跟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一般人善于发现新事物的不同点,而真正的高手则善于发现共同点。所谓消化吸收的本质,正在于此。有些读书太多的人之所以死板,就是因为他机械地读,而没有建立一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