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书评,更是对我十几年读书笔记生涯的梳理总结。诚意撰写本文,致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和我自己。
我是一个笔记坚持践行者,我做读书笔记这件事情已经十七年了。遇到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只是一直践行着这个动作,没有对这件事情进行一个全面梳理,一度也在印象笔记还是手写笔记之间纠结迷失,更没有考虑做这件事情的深层次意义。
但是幸好,我还是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相遇了。翻页过程中,我无数次在书中批注:“赞同赞同”、“深有同感”。这种写到心里感觉只能用连续进行“拍大腿”动作来表达我的认同,无比的认同。
在我眼中,读书是彼,笔记是此。彼此之间,相互成就。所读之书,皆成性格;所做笔记,终为积累。
而奥野宣之说:“读书笔记要教你的并不是单纯记忆书中的内容,而是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得心应手的运用。也许你会觉得我这么说有些夸张,但只要能应用这种最基本、最简单的读书方法,你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神奇的转变。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活跃。 ”
是的,通过践行读书笔记,我们都能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专属思想仓库。
What:与书交流过的证据
什么是读书笔记?书中说:“就是留下证明自己读过这本书的证据。 ”
我们都知道,读书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输入,一本书浓缩作者几年甚至毕生精华。读完书之后一定会遗忘,谁也不能记住书中的全部。但是,读书笔记决定了你吸收了1%,还是20%或是更高。这个差距不容小觑。
奥野宣之说:“过在笔记本上记录的过程,可以加深对书的理解,使写下的内容更容易融入自己的身心,促使你把一本书切实地转变为自己的无形财富。 ”而重要的是,带着“要做读书笔记”这个目的去读书,读书这件事情本身就会呈现不一样的效果。
通过坚持读书笔记,我读书的时候会区分重点读和快速读的部分,会跟随心走,自动划出书中重点。不是玄乎,看了本书我明白了,这是长期坚持的结果,也是一种坚持之下呈现的“刻意练习”反馈。读书笔记,把我的读书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条。
How:一元化全覆盖的方法
怎么做读书笔记?书中提出了:一元化笔记读书法。
一言以蔽之,就是把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以备读这五个步骤全部记录在这同一个笔记本上,甚至可以实现用这个笔记本管理你的生活。
真的就是这么简单。就如书中提到的读者反馈所言:“虽然介绍的方法并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实践之后发现效果很是惊人的。”
奥野宣之提出的上述笔记方法里读书、记录这两步骤,是我一直有在践行的,而且方法也类似,按时间顺序记录。而选书、购书这二步骤,给了我新启发,因为我之前是零散记录这些“关于好书的信息”,并未汇总梳理。而最重要的检索以备读这项,在做纸质读书笔记的时候,一直没有行动。而这项工作,如今在印象笔记等电子笔记里可以轻松实现。
Put in:所有内容皆为积累
个人思想仓库里输入些什么?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进行了总结,即读书笔记需要记录的内容就是:要买什么书?要注意书中的哪个部分?想到了什么?
具体而言,则可以分为以下:
一是购书清单,可以找到真正想读的书。通过书评报道、书内页推荐板书、朋友推荐或者是书籍排行版而得知的书名,都可以记在笔记里。不然容易冲动买下流行书或畅销书,却不是真正自己内心想读的书,而结果往往是束之高阁。
二是随想笔记,可以随时记下平时的感悟,这与日后的选书息息相关。且不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只要按照时间顺序将它们排列在笔记本上就够了。
三是各种报道的剪报,尽情收录感兴趣的内容。这项工作,我现在用印象笔记来实现,省时省力。
四是摘抄,所谓摘抄的对象是当时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段落。读书的时候,可以用铅笔标注出写入你心的语句,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则重点读这些语句,而同时这也是一次重新选择的过程——因为书读了一半,和读完全部后,带给你一定是不一样的思想。书中认为,因为手写摘抄比较耗时耗力,所以也是一个精简、提炼、取舍的过程。确实是,而我现在做这项工作,就是精简后进行手工录入,不是直接扫描书页。或者就是提炼一下段落的主题和主旨,附以扫描书页以备日后查看。
五是读书笔记,将读后感转变成文字保存下来。奥野宣之在书中说:“通过在笔记本上记录的过程,可以加深对书的理解,使写下的内容更容易融入自己的身心,促使你把一本书切实地转变为自己的无形财富。不只可以写读书笔记,还可以记下日常生活中所有在脑中一闪而过的内容。 ”用印象笔记之后,我一度把过来十几年的本子给丢弃了,随身携带的变成了便利贴和手机。但是,弊端在于,及时记录在便利贴上的灵光一闪,有时候会不翼而飞;而有时,想得空记录在手机的印象笔记中,结果要记录了,却发现灵光真的闪走了。所以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立即又重新随身带起了笔记本,做到将笔记本和印象笔记的结合使用,也就是电子笔记和书面笔记的灵活切换。
Put out:升华成为独创思想
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成你个人思想仓库的独特输出。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中说:“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那这些“原有的元素”从何而来?就是靠上述的读书笔记,积累而来。
日本作家筑山节在《大脑与心情的整理术》提到:“儿时的体验、父母和老师的教导、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我提高时获取的信息、最近度过的书里写的东西、朋友说过的话、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学到的知识。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再加上临时集中收集的信息,能组合出别人意想不到的独特创意。”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经历、感悟和视角,都会积累成为自己独有的思想仓库。
奥野宣之说:“写读书笔记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会得到大幅提升。 ”我之前很多年一直做手写的读书笔记,有专书专作笔记、同类型不同多书之间的横向比较、不熟知的成语或典故或理论、写入我心的美文美句摘录,而有的甚至仅仅是记下了不认识的字。当妈后,还有育儿记录本、辅食记录、绘本书摘等。长期实践之后,我现在会自动地做拟定标签、概括大意、分类整理的工作了。
但是除了上述,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输出自己的思想。亚瑟·叔本华说过:读书最终的是“不读死书”。他在《论读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
通过读书笔记,我们可以及时抓住当下的“灵光一闪”,思考当下的问题,甚至叩问自己当下的思想。谁能天生出口成章,谁又能生来倚马万言?诚如书中提到的关于输出的经典论述:“即使掌握再多的信息,如果不去积极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人并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出书,而是通过演讲和出书让自己达到新的高度,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其实写读书笔记时遇到的“应该摘抄哪段文章”、“应该如何评论这点”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思想输出的第一步了。 ”
致敬我自己,在读书笔记这件事情上我坚持践行了十七年——一个无意中促成的“刻意练习”(语自美国弗洛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博士《刻意练习》)。且不论这个“刻意练习”是否收获了成效或者最终是否会有成效,单就通过践行读书笔记,让我打造了个人思想仓库,让我享受其中,让我激发更多的灵感,我就会一直践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