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孩儿放学时,他说要跟几个同学一起在公园玩一会儿沙包。三个男孩子,一个去小卖部买零食,其余两个也跟着。一个同学无聊,把沙包(孩子拿的沙包)扔到小卖部的房顶上去了。当时孩子笑着说了一句,扔上面也比扔到马路上强,要不汽车会把沙包碾坏的。这个时候那些小卖部零食的诱惑已经模糊了他对扔沙包的动力。他的同学买冷饮吃,孩子问我能不能吃冷饮,我说不能。他很失望,他说天那么热。我说这还没到夏天呢,春天还没过完就吃冷饮吗?又问,能不能买个酸奶喝。我说家里有。以前对孩子有求必应,奉行“爱和自由”,结果只有自由,没有底线,更别提爱孩子了,这不是爱,是以爱的名义放纵孩子的一切行为,现在我也意识到了这种养育方式带来的种种管教上的无力和无助。在面对孩子无理或者跟风的要求是,坚决的拒绝。当然开始拒绝特别困难,简直是和自己意志力的一个较量,后来是坚定的拒绝,现在甚至是不动声色的拒绝,这种方式像绵绵春雨,不用大声喊叫,更不必歇斯底里,让孩子觉得他哪怕再要求一次也是徒劳。此刻我才体会到温柔背后的力量。
我问小卖部的店主有没有能把沙包够下来的东西,竹竿啊什么的。店主说,不太好弄下来,再把广告灯弄坏了不值当的。我想想也是。结果孩子就不乐意了,说,妈妈,我想把沙包够下来。我说,没办法,回去再缝个吧。他就发起脾气来,说,沙包不够下来我不走。我说一个沙包几块钱啊,广告灯坏了不是几块钱的事,缝个沙包也不是难事。他不走,唧唧歪歪的。我看他不走,我就不理他,自个儿走了。偷偷的看他,远远跟在后面。到了车上,给他水果也不吃。生气的嘟囔着,天这么热,也不能吃冷饮。我说,这个季节能吃吗?他说买个酸奶也行啊。我说家里有,喝完再买。他说那就买个橡皮什么的弥补一下也行啊。我听了差点笑出来,说,沙包丢了跟橡皮什么关系啊,你同学弄不见了应该让你同学赔偿啊,不是我赔偿。他听了不吭声了,继续生气,躺在车座上,把脚放到车座靠枕上,我不理会他,因为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不能让别人发泄一下啊。这个情绪迟早要发泄出来,硬压下去只会在日后带来更多的麻烦。等他折腾了一会儿。我说,你生气是因为什么你知道吗?他说不知道。我说,你生气跟沙包没有关系。他听了来了精神,立马坐起来了。我想这种情绪他也理不清楚,因为后来说沙包的事情太多,觉得应该是沙包没带回来心里难受。其实,是他的要求没被满足。我说,是因为没有买东西给你吃,你看冷饮确实不能吃,家里有酸奶,点心,我还给你带了水果,家里吃的东西那么多,没必要再在外面买了;你同学每天都在外面买零食吃,是因为他有个妹妹,妈妈没时间管他,只好给他钱让他自己买东西吃,但你的情况跟他不一样啊,是不是?他听了,看起来轻松不少,拿起水果吃起来,跟我说,把这个同学的笔弄坏过一次,同学没让他赔,我也不让他赔我沙包了。我说那就是你们之间的事情了。
在这个事情中,恰当的拒绝了他的要求,虽然孩子没有立刻放下这个事情,中间允许他发泄出不愉快的情绪,让情绪有自然的缓冲和过度,又帮他理清思路,让他明白情绪的焦点在哪里,让他放下抗拒的心理。对不被满足的要求不再耿耿于怀,是因为对事情有个客观的认识。以后孩子对类似的事情会有一个心理预期,不会出现大的甚至不再有情绪上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