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很能理解,就是我很好,你也很好。这是人生会经历的四个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之所以是最后一个,是因为很多人可能到了不惑之年还未能领悟如何做到:I'm OK and You're OK. 这段话来自李笑来老师看过的一本书(Thomas A. Harris, I'm OK - You're OK: A Parctical Guide to Transactionl Analysis),说的就是人大致要经历的四个阶段:
I'm not OK, and you're not OK.
I'm not OK, and you're OK.
I'm OK, and you're not OK.
I'm OK, and you're OK.
第一阶段是小时候,大家都生存在大人们主导的世界,所以看看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自然是:“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 而面对家长和老师时,我们经常的窘境是:“我错了,你们都对……”
而正由于早期“被压抑”的原因,长大后大多数人都会产生“报复式的反应”。徘徊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要么你行我不行
要么我行你不行
大多数人都永远无法进入最后一个阶段,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徘徊在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根源是“见不得别人的好”,是指见不得别人好的地方。当然别人也有不好的地方,而在第二和第三种状态的人总是会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错”,而不是对方的“对”,久而久之,变成了盲人而不自知,这方面的元知能力完全被阉割,大脑也开始习惯这种不好的“舒服”。
那这个常见的习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李笑来老师认为,这个根本来自于不断的把注意力放到了“证明自己”,而证明自己的过程常常会用力过度乃至于“姿势走形”,动不动就“演杂了”,乃至于还要“舔伤口”,或者“硬着头皮死撑”,任何一点都不利于成长。
所以要走到第四阶段,最好的方法是把注意力放到自我成长上去,而更多的看别人的好的地方是否可以学习,和成长。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和原来的大不一样,可以说更美好。
每当你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时,就应该调用自己的元知能力,告诉自己:
不对,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
我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与“不好”之上。
有空闲的注意力,为何不看看别人是否有好的地方?值得学习?帮助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