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翻拍剧在“毁经典”了,是的,说的就是最近刚开播的《爱的理想生活》。
虽然豆瓣还没开分,但打一星差评的不在少数。
朱德庸《涩女郎》漫改,殷桃、赵今麦、宋轶主演,《爱的理想生活》怎么就沦落至此了呢?
还记得03年《粉红女郎》播出时万人空巷的场景,陈好的万人迷,是多少人的童年女神啊!还有“自毁形象”出演结婚狂的刘若英,每个角色都很经典。
看了新版播出的前两集之后才知道,一星真的不亏。
原著的主角是四个性格各异的女孩,结果到了《爱的理想生活》就成了五个人,我这是来到了欢乐颂吧??
更不要说展示他们人设的方式,是在全剧开头每人来一段自我介绍。
万万不敢相信这就是这一版的万人迷,殷桃是好看的,但是在剧中的造型风格,你说是“男人婆”我也信啊...丝毫没有“万人迷”的气场。
“万人迷”如何体现?编剧安排的情节是在相亲联谊之后被一群男的围着要微信......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万人迷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着一丝油腻...拒绝相亲对象时是这样:
您是怕自己的美貌太过迷人,所以肿着眼皮就来相亲了吗?
撩自己的闺蜜时又是这样的,其用力程度,让人不由担心对方的下巴。不看台词的话,说是在恐吓都可以吧?
难怪有网友吐槽殷桃接的角色,如果说陈好说出“她是在嫉妒我的魅力”能让人心服口服,新版的“万人迷”只想让人回一句:“您想多了吧。”
第二位主角“工作狂”,丁荟桥,对应到原著的角色是“男人婆”。
从“男人婆”改成“工作狂”,大概是这位长发飘飘的知性大美女和这三个字毫不搭边吧?
看看两人的同框,感觉角色互换一下更加合适。
“结婚狂”戴希希,和男友爱情长跑五年,恨不得马上结婚。
但是想要结婚,也不是无理取闹啊?
五周年纪念日,男友忙着工作忘记了求婚,戴希希让男友抛下工作来陪自己,这个还能够理解。
但是第二天男友晚上约了客户吃饭,一定要这个时间去婚庆公司。
男友同事提醒了一句,直接说:“你作为他的好哥们,不能帮他分担一点吗?”
更是因为觉得男友同事“能力不强,还没有礼貌”,就在他洽谈工作的时候三番五次进去送水打扰。
就算是“结婚狂”,也不应当情商智商直接降为0啊?看完前两集,人设是鲜明了,但深度也没有了。
原作中的“结婚狂”,单亲家庭,长相普通,幼师职业,对结婚的疯狂渴求下其实是对自己的自卑。虽然不少行为被吐槽太过圣母,但也依然有很多人从她一次次求而不得、自我牺牲下看到了这个角色的内核。
也让“疯狂想要结婚”这一点,成为了“结婚狂”不断被辜负之后的执念,不仅合理,更让人心疼怜爱,也给了诸多人共情的空间。
而在现在,我看不到戴希希执着于结婚的任何理由,至少目前来说,她更像是一个“为了塑造一个结婚狂”而被创造的角色。
人设是千金大小姐,一个电话就帮男友解决了客户问题,长得好看,人生理想就是想要在30岁前过上结婚生子的标准人生。
戴希希可以这么想吗?当然可以。但是她成为结婚狂的理由,难道仅仅是因为29岁了还没结婚太急了,或是因为认为结婚生子是“标准的”吗?
都2021年了,这些理由是不是能够升级一下了?
将另外两个角色和原剧对比也是如此。“男人婆”被简化成“工作狂”,原来表面拜金实则清醒潇洒的“万人迷”变成了套了个壳子的另一个工作狂,人物的脸谱化与同质化,实在是严重。
而三位女主之间的关系,似乎又想走友谊向,又想走撕x向。
“万人迷”婚庆工作室的小助理和戴希希男友确定婚礼事宜,结果两人直接出来吃饭了,这一句“学长”实在是茶香四溢,很难不让人想到《三十而已》的林有有。
在她和戴希希男友的暧昧被“万人迷”发现后,万人迷想旁敲侧击一下当事人,结果反而被“结婚狂”戴希希认为他们俩之间有点问题。
这剧情走向,简直是近年来女性向电视剧的大杂烩,难怪有人说《爱的理想生活》是一个四不像。
近年来随着《欢乐颂》、《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等关注女性生活的电视剧热播,越来越多的剧方开始瞄准这个方向。但看的越多,反而越疲惫。
一开始还是欣喜的,但是越看越发现,好像还不是那么对味。剧里的女性是简单的脸谱,虽然加上了女强人的标签,但故事还是换汤不换药。而在剧外,加在女性身上的枷锁更多。
前段时间李诞代言内衣广告引起热议,“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以一种最差劲的方式将女性和职场联系在一起,说到底还是改不掉脑子中的刻板印象——女性职场成功,和她的性别肯定有点关系。
而全棉时代的广告,一名女子被尾随,拿出湿巾卸妆完吓退了歹徒,不仅暗示女性妆前妆后差距大,还暗含受害者有罪论:“被跟踪因为你漂亮呗”,一条广告能踩这么多雷点也是厉害。
之后的声明更是傲慢,高高在上地表示“填补多项市场空白,做过公益”,写作道歉信,读作另一种广告。
著名如茶颜悦色也曾翻过车,当诸如此类的“抖机灵”被习以为常,很难想象日常中会有多少感觉“被冒犯”的时刻。
今天霉霉也发文怼剧方,“停止将这种贬低努力向上的女性的垃圾行为定义为搞笑”。
因为不管是时常感受到的“被冒犯”也好,还是剧中充斥着刻板标签的脸谱化角色也好,本质上还是一种男性凝视下的倨傲,甚至不愿意去倾听真正的女性所想,就大笔一挥按照刻板印象创作了角色。
如果剧方自以为加上工作狂,女强人等“大女主”标签就能够吸引女性观众,不仅是对自己剧的看轻,也是对女性观众的看轻。这样的角色不能令我们共情,更无法代表我们。而不断地打造此类看似现代独立,实则扁平简单的角色,难道不也是一种对女性的消费吗?
我们期待的是更有深度和层次的女性角色,不是传统剧集中男性的附庸,也不是没有内在矛盾冲突的脸谱人。等女性的思考和力量,幸福与痛苦被全然观察、呈现,可能才是真正女性声音表达的开始。
回头看看03年的《粉色女郎》,真的是审美的降级啊。
想和拆姐互动?
关注拆姐新浪微博:@娱乐拆穿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