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为当代台湾最为著名的文人之一,余光中以一首《乡愁》为国内读者所熟知。余光中先生出生在南京,成长在四川,而后南渡台湾,几十年不得返,这也是《乡愁》何以感人的原因。但对于余光中先生而言,诗人并不是他唯一的身份,余光中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余光中先生共出版诗集 21 本;散文集 11 本;评论集 5 本;翻译集 13 本。《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正是这11本散文集的精选集,以其多变的写作风格向我们展现了余光中先生在散文方面的才华。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共收录了18篇散文,创作时间跨度由1964年至2003年。这些散文类型各异,有抒情的咏叹,有沉郁的纪念,也有温情的书写。但这些文字都带有相同的特性,那就是细腻隽永,带着韵律感与美感。
就像《逍遥游》一文,“栩栩然蝴蝶。蘧蘧然庄周。巴山雨。台北钟。巴山夜雨。拭目再看时,已经有三个小女孩喊我父亲。熟悉的陌生,陌生的变成熟悉。千级的云梯下,未完的出国手续待我去完成。将有远游。将经历更多的关山难越,在异域。”
或许我们可以称上面的文章为散文诗,又或者也可以说余光中先生是用诗的语言、诗的韵味去写作,所以他的这些散文有留白,有顿挫,有中国古典语码携带的深刻含义,余光中先生用简练的文字传达出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赋予了散文以古典之美诗歌之美。
但余光中先生的写作绝非仅此一种风格,就像有人说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一样,只就散文而言,余光中的写作同样经历了多个阶段。这种不同的写作阶段与余光中先生的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政治性、思想性同样有所联系。不过若仅依浅见,我个人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由冷峻奇诡逐渐变得温和了起来,倒也应和了“笔力醇而愈肆,文风庄而愈谐,收放更见自如,转折更见多姿 ”这句余光中赞赏吴鲁芹的点评。
就如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这是1987年余光中先生书写自己与四个女儿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能够看到余光中先生鲜活的别出心裁的描写,比如他将女儿未来的男朋友称之为假想敌,将男孩子们的追求称之为“信箱被袭”和“电话中弹”,将女儿的应答称之为“开门揖盗”和“内奸接应”。本似普通的家庭常事被余光中先生写的妙趣横生,且颇能让人连连点头、感同身受。
时间滑到2003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又有了新的变化,就像《钞票与文化》一文,物虽小意却深,所言凡事点到为止,而文章读来却利落且有兴味。这篇文章以各国钞票上的人物风景为题,写的有趣读来也颇为畅快,然而仔细琢磨,褒贬借指都并未隐藏,能读出什么,体会什么,是否“买椟还珠”都是个人的选择与体验。
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至今仍未搁笔的余光中先生为我们展现了文学美的不同形式,在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感知古典诗词的悠长的意味,同样也能体味幽默所携带的理趣。这种感知与体味都能慰藉我们的心灵,同时还能让我们感知文学所携带的力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