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看完了,不知道书名为什么要叫《无声告白》。
玛丽琳希望自己的女儿莉迪亚能“子承母愿”——当一名女医生,于是一股脑地把自己想要没得到的全灌输到她的小脑袋里,她认定莉迪亚拥有天赋、热爱科学,从来没有考虑过她女儿的小脑袋是否能装得下她那么大的梦想,从来没想过女儿是否真的爱自己所爱。
詹姆斯李则希望女儿可以赢得朋友,变得受欢迎,他希望女儿可以拥有很广泛的人际圈,不像他以前那样。可是他从来不知道每次莉迪亚拿起电话跟“朋友”交流的时候,电话那头没有人。
莉迪亚不想让父母失望,可是她确实能力有限。小的时候,她可以靠死记硬背装作学霸赢得母亲的欢心,可是这一招到高中了就不管用了,物理不及格,各门功课渐渐跟不上了。因为她一头栽进学海里根本没有时间交朋友,再加上她的头发和肤色,慢慢地,她一个朋友都没有了。
被父母寄予厚望的莉迪亚并没有长成父母想要的样子。被忽视、冷落的哥哥内斯却成功考入哈佛;被忽视甚至遗忘的妹妹小汉娜却小小年纪异常懂事。
莉迪亚死了,被她父母的期望淹死了。或许玛丽琳和詹姆斯李终于醒悟,意识到自己过去所犯下的错误,那汉娜是幸运的,因为她的父母不会强加于她太多东西,她能快乐地成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她一定会像她哥哥那样,即使没有考入名校,那又何妨呢?只要她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不就很好很好了吗?
这大概就是《无声告白》想要告诉我们的了。我觉得《无声告白》更适合中国的家长们看,在中国,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更为普遍。许多孩子从小被父母安排学习各种语言,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乐器,学习十八般武艺。考试成绩不佳就责备:“怎么这次考这么差”,他们倒不会真的去想你为什么考不好,只是再次对你寄予厚望“下次考好点”,一切的理由都是“爸妈都是为你好”。真的在父母重压下成长的孩子成了龙,成了凤吗?未必吧,我看像内斯那样被放养的孩子才更如鱼得水,成就非凡。
唐代柳宗元写的《郭橐驼种树》中种树的道理与此也有相通的地方。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一般说来,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培育子女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象把它丢弃一样,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不受破坏,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长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没有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特殊本领;我只是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并没有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特殊本领。其他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不能伸展,又换了新土,培土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如果有与此相反的人,却又对树木爱得过于深厚,担心得过了头,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经离开了,还要回头看顾。更严重的,还用手指抓破树皮来检验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得是松是实,这样,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丧失了。虽然说是爱护树,实际上却害了树;虽然说是忧虑树,实际上却是仇恨树。所以都不如我啊,我又有什么本领呢?”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一样的道理,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只要培养好孩子的品格和学习习惯,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格和学习习惯,不要强加他太多压力。等到他会自己选择的时候,他自己喜欢学什么就让他自己选择,相信他从小培养的良好品格和习惯会帮助他坚持不懈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