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课堂就是播种”,这是黄厚江在其著作《播种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序言的题目,我认为这既是此书的主旨,也是黄厚江老师的教育宣言。
黄厚江老师认为“教育是农业”,这与新教育“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不谋而合。如果说教育是农业,那么教师就是农人,学生心灵就是农田,课堂就是播种。那么,语文课堂要播的是什么种子?语文课堂怎么播下种子?
语文课堂要播下什么种子?语文课堂要播下的是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语文,喜欢母语的种子。“我为我喜爱的东西大费周章,所以我才快乐如斯。”这个“喜欢”包含是对语文的热爱,包含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包含着在语文学习过程获得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爱上一个老师,喜欢上一个学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个“喜欢”既是喜欢老师,又是喜欢语文;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精神;既是过程,又是结果。这个“喜欢”就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喜欢”就是语文课堂种下的种子。
语文课堂要怎样才能播下喜欢的种子?就是要掌握“播种”的技术。“播种”是一个多音字,读作bōzhǒng,含义就是播撒种子;读作bōzhòng,含义就是种庄稼。农夫要获得丰收,就必须有优良的种子、肥沃的农田、精湛的技术,一句话,就要掌握播种的技术。同理,语文教师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必须掌握播种的技术。
一位优秀的农夫,一定是播种的能手,拣种、焐种、撒种,样样在行,关关过关,确保种子发芽、生根、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拣种”就是进行对课标进行分析,“拣”出学段目标;对文本进行分析,“拣”出学习内容;对学情进行分析,“拣”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拣”出合宜的教学方法。“拣种”关乎到语文课堂教学方向的问题。只有“拣”对了,才能保证方向正确,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这就要求老师要能准确把握课标要求,要有较强的解读文本的能力,要准确分析学情的能力,还要有与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生、心理学等多种背景知识。这些都决定着教师的“眼力见”,决定着教师能否“拣”出最好的种子。
“焐种”就是将“拣”出的种子“焐”起来,直到焐出芽。“焐种”,对于庄稼的丰收至关重要,温度高了,会将种子烧坏;温度低了,种子不能如期发芽。湿度不够,种子发不了芽;湿度过了,种子就会腐烂。无论种子坏了,还是没有发芽,都会耽误了播种时令,都会影响收成。这需要农夫耐心而细致地将“种子”反复地浸湿,反复地控水,让种子得于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芽。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备课就是“焐种”。这个“焐种”包括个人备课、集体过课。怎么在个人备课、集体过课中,将“种子”“焐”好,让“种子”发芽?这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将“拣”出来的“种子”反复在教学设计中浸润,创造出最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即最适合“这一类”课文、“这一班”学生的教学案。管建刚老师在《回家》一文中,回忆起《草原》一课的教学,曾这样写到“打开我的电子备课,你会看到‘2008年11月《草原》教学设计一’‘2011年11月《草原》教学设计二’‘2014年11月《草原》教学设计三’‘2017年11月《草原》教学设计四’……”就是同一篇课文,管建刚老师前后“焐”了很多年,才“焐”出一颗优秀的种子。同样,在《播种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这本书中,13个教学实录都是黄厚江老师“焐”出的种子。无论是管建刚老师,还是黄厚江老师,都是“焐种”的高手,甚至都达到“焐种”的艺术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种子“焐”好了,就可以撒种了。撒种要趁节令,节令过了,再好的种子就不能获得好的收成。所以,关注节令必须成为农夫的必备功夫。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撒种”,学生的学习状况就是“节令”。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度的课堂,才是有温度的课堂。所以,一旦进入“撒种”阶段,教师就要做到“目中有人”,将所有的注意力、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各种情况,把握撒种的“节令”。对表现得好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与肯定,并表扬到具体的人与具体的事,让学生因为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有获得感与成就感,从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帮助与指导,让学生克服困难,激发前行的动力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桥》的教学实录中,黄厚江老师始终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捕捉学生的亮点对学生进行肯定,并肯定到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如,“好孩子!就应该这么问老师,你们听到他刚刚怎么问的吗?他说‘不写在这里,那写在哪里呢?’他坚决不上当。”“嗯,我们这位同学很严谨,就这个‘拥戴’没写出来。”像这样自然而然却又发自内心的表扬,对学生来说,就是阳光雨露,学生哪有不喜欢语文的。在指导学生讲故事时,学生开始讲得并不理想,但黄厚江老师并没有否定学生,或是泛泛地说“不够具体”(这种泛泛的指导,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做,要么不及,要么过了;遗憾地是这种泛泛的指导在教学很常见),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讲故事要交代好地点、时间、人物、事件,要将最紧要、最感人的地方讲清楚。这样细致有针对性的指导能让学生迅速理解并掌握讲故事的方法。在指导学生感悟老支书的品质时,黄老师并没有进行说教式的教育,而是将字词听写与课文理解相结合,将阅读与表达相结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老支书的高贵品质。黄厚江老师正是掌握了课堂的节令,所以才能在语文课堂中“播种”,才能让“喜欢”的种子很好地生根、抽枝、长叶、开花、结果。
教育就是播种,就是让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核心素养的种子,播下喜欢的种子。在播下种子前,先让我们成为一颗种子,成为一颗喜欢语文,喜欢语文教育的种子。阅读,实践,反思,做思行,行思做,用我们的“喜欢”点燃学生的“喜欢”,成就学生的“喜欢”,让“喜欢”生根、发芽、抽枝、长叶,最终开出一树花,结出一树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