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从酒吧出来准备回寝室时,一般都已经过了午夜十二点。
此时,街上早已没有了行人,白天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繁华似锦,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有寂静,连犬吠都没有的寂静。我走在这般寂静的路上,一摇一晃,偶尔还会唱上几句,也不在乎唱的在不在调上――反正也没人会听见。
登记身份进校门、刷卡进宿舍门、拿钥匙进寝室门,然后脱鞋脱衣脱裤子,上床睡觉,这在我迄今为止的大学生涯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套路,闭着眼睛都能做。一件事,不管繁琐亦或是简单,做的次数多了,总会给人一种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感觉。
第一次去酒吧,是大一上期。我跟X闲着无聊,碰巧在美团上发现了一家离学校不远的酒吧,于是拉上半路遇见的T,一共三个人,兴致勃勃的踏上了一条“酒吧”路。
以前,我对酒吧的印象是:劲爆的音乐、绚丽的灯光以及疯狂的人群。人们抛弃平日的矜持与礼数,以酒精麻痹神经,然后以“释放自我”为名,发泄着内心的苦闷和欲望。
一个人最真实的自我,在大脑陷入半昏迷的状况时,显现的格外清楚。我的一个朋友,性格不算开朗,甚至有些内向,与不熟的人打交道会很拘谨。我以为这就是他,但我错了。每次我们出去聚餐,他只要几瓶酒下肚,立马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话多、脸厚,随便找个人过来他都能说个不停。
走至酒吧门口,我们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仿佛是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毅然决然地推开门走了进去。
音乐,劲爆;灯光,绚丽。这都在我预料之内。但是,人呢?我们站在进门处,放眼望去,除了几个服务生走来走去,客人,只有两三个。找位置坐下,点了酒,等服务生送酒来的过程中,我们仿佛都能读懂彼此的眼神:诧异、失落,还有一点点隐藏很深的失望。没有亲眼见识之前,人往往会被听来的某些事物的精彩所吸引,然后心生向往,等到最后发现“见面不如闻名”,心中难免会有诧异、失落,当然也会有因曾经内心的一些幻想破灭而生出的失望。
第一印象,很差!但我后来之所以还会有事儿没事儿泡泡吧,完全只是因为在酒吧认识了一个朋友,大家比较熟,而我又懒得再换地方。毕竟一个人的活动范围,通常都跟他的朋友圈涉及面相关。
如今,我有时会叫上一群朋友一起去泡吧,有时也会独自一个人去喝点酒,因此才会出现了开篇“从酒吧回寝室”的那一幕,同时也形成了我大学的第一个套路。
有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喜欢去酒吧?”当时我愣了几秒钟,然后以惯有的轻浮口吻说“我浪呗。”朋友笑了,我也笑了,这个话题很自然的被终结了。但我有时走在从酒吧回寝室,那条被昏黄灯光、浓密树影笼罩的路上,我会问自己:“真的是因为我浪所以才会去酒吧吗?”
不,不是的,我只是习惯了。
从小到大,我会因为习惯而高三一年都在同一家餐馆吃青椒肉丝盖饭;我会因为习惯而大一一年都在同一家奶茶店喝奶茶;我会因为习惯而从小学五年级到大二都一直是同一个发型。我不是缺乏改变的勇气,只是我已经习惯了我已有的“习惯”。
有一些人追求改变,他的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千变万化,精彩纷呈,每一天都可以有不同的色彩。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棒,但我也不羡慕,因为我从不觉得我的生活会是一成不变,很无聊。在我的“习惯”中,我跟我常去的那家餐馆的老板成为了熟人,每天中午放学,当一大波学生还在为学校周围的餐馆人满为患,不知去哪儿吃饭忧虑时,我已经领着饭回我的出租屋,悠哉快活的享受我的午餐时间;我也跟我常去的奶茶店的老板成为了朋友,偶尔空闲,到他的店里坐一坐,喝喝奶茶,聊聊天,因为他比我年长几岁,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帮我解决了许多困惑、烦恼。
生活并不是一定得有一个固定的模板,谁也不能断定哪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才算没有白活一世。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而我们就像一片片树叶,是独立的个体,拥有各自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感悟,所以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不是很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