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琦又主动找我了。
这次她还没张口,我就直接问:怎么又想回家了?那可不行,得安心呀,有问题,我们解决。
她低着头,不说话。
我继续说:我已经和你的爸妈联系过了,今天晚上,就来向你解释你担心的事。
前天,她向我谈到看到爸妈离婚证的事,担心爸妈闹离婚,我就在微信中联系了爸妈。
琦回去了。
二
到了下午放学,琦的爸妈还有妹妹来到了学校。
晚饭后,我带他们一家来到了独立的办公室。
一坐下来,琦的妈妈就开始解释:琦,你知道的,那个(离婚) 证是假的,是当时,为了要你妹妹办的,你应该理解爸爸妈妈的呀……
琦低着头,不说话,渐渐地又流下泪来。
爸爸妈妈轮流说了十几分钟,琦都不说话。
三
我发现家庭这样的交流方式一定不算和谐,她们的家庭氛围并不融洽。
我打断了爸妈的说教,说:来,我们作个游戏怎么样?看看你们的关系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听做游戏,爸妈感觉有些突兀,不过,马上又开始配合,几乎异口同声说:好,琦,我们来跟康老师作个游戏。
我把桌面清理干净,拿出四支笔,说:你们每人从中选择一支笔代表自己,然后,在桌子上摆放,看看情况会怎样?
我在桌子上画出一块五十厘米见方的范围,让他们摆。
第一轮爸爸先摆。
爸爸把笔放在了自己面前,与桌边呈三十度角,笔头向着左边的琦。妈妈第二个摆,也斜放在了自己面前,笔头向着右边的琦。琦把笔竖在自己面前,笔头向着妈妈方向。
我提醒他们记住这一情景,并且用笔画下了这一情景。
第二轮妈妈先摆。
妈妈横放笔,笔头向着琦。爸爸也横放,笔头向着琦。琦却把笔横了过去,笔头向着左侧的桌角。
第三轮琦先摆。
几乎没有动面前的笔,笔头仍旧向着外侧的桌角。有变化的是爸爸,笔头向着妈妈和孩子的中间方向。
三次完成了,妹妹太小没有参与。
我反问他们: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如果笔头代表自己的脸的朝向,朝向哪里,就说明关注哪里,你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三人都陷入了思考。
我总结说:看,爸爸妈妈时刻都在关注你,而你却有点想逃离。是不是应该有所思考呢?
我出去一会儿,留给他们一家人内部讨论。
四
等我再回来,妈妈已不在说教,爸爸有一句没一句地劝着。
我坐下来,说:今天爸爸妈妈能一起来,就是因为关注你爱你,你们之间原先有一些误会,现在应该说开了。以后,做好自己的角色,让家庭更和谐,是老师、爸爸、妈妈和你都想看到的。今天到这里吧,有什么想法,本周回家再开家庭会议交流,好吗?
爸爸妈妈答应了。琦也点了点头。
一个家庭亲人间的关系,会很微妙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感觉和彼此的心理距离。
看似平静的亲子之间,会有不和谐地矛盾因子存在,有时候,即使是假想的伤害也会影响彼此的感觉,只有开诚布公地交流,通过彼此的妥协才能最终消除误会,增进认同。
老师不能参与家庭的关系,只能作为第三者从旁点醒,提示注意,给当事人以启迪,期望彼此相融亲密!
毕竟,学校、教室才是老师的工作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