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协状元》
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戏曲剧本,
被誉为“中国第一戏”,
由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才人编撰。
【故事梗概】
故事讲述四川书生张协上京赴考途中,路过五鸡山,遭遇山贼抢劫,盘缠尽失、衣衫破损、身负重伤,幸得寄居在古庙中的贫女相救才得以保全性命。
在好心人李大公、李大婆的撮合下,张协娶贫女为妻。
贫女剪发卖发换得盘缠供张协进京。张协一举考取状元,得权臣王德用青睐,欲招张协为婿,张协拒而不纳。王家小姐胜花因此含恨去世。张协因此开罪权臣,授官梓州佥判。
贫女从登科录上得知张协高中的消息,千里迢迢寻夫,却被张协拒之门外,高声呼喊换来一顿棒打。贫女既知张协负心,无可奈何卖唱、乞讨回家。
张协上任途中经过五鸡山,剑刺贫女,欲取贫女性命以绝后患。贫女跌落山崖,幸而未死。
王德用被任命为梓州通判,路过五鸡山时遇见贫女,相貌酷似爱女胜花,乃收为义女,复招张协为婿,张协这次接下丝鞭,贫女得以夫妻团圆。
这是一出男子发迹变心的谴责剧,对张协富贵而抛弃糟糠之妻、并痛下杀手的行为给予批判,但剧本的结尾,仍逃不过尽释前嫌、夫妻团圆的套路,削弱作品的力量。贫女看清张协本来面目时体现出来的自强自立,也因此失色。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戏曲作品中有很多,单就南戏而言,脑子里立马便能跳出几个来,譬如《赵贞女蔡二郎》啦、《王魁负桂英》啦。
“负心戏”在南戏中占据一定比例,一种主流的看法,与当时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社会背景】
南宋时期,朝廷积弱,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开科举取仕之门,于是许多出生贫寒但饱读诗书之人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这些人一旦进入仕途,便容易巴结权贵以稳固自己的地位,而在朝权臣也乐意结交新贵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出于利益使然,两方组成共同体,而这种关系的最好维护者是婚姻,由此出现权臣招赘新贵的现象。
为了前程着想,富贵易妻便成了“情有可原”,在家苦苦等待丈夫回转的痴心女毫无情由成为被弃之人。
《张协状元》不是负心题材中最出彩的一个,甚至,后世对它的改编和搬演都很少。
王魁与桂英的故事被传奇改编成《焚香记》,许多地方戏曲剧种都有改编、移植,将重心放在桂英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她从爱到恨,从痴情到绝情的转变。
蔡二郎的故事,至高则诚手中改变“负心”的基调,改弦歌之的《琵琶记》,将蔡伯喈塑造成被招赘入相府的无奈人,辞考、辞婚、辞官皆不从人愿,从而为蔡伯喈的软弱开脱。后代戏曲剧本的搬演,多遵从此本,有贞有烈的赵五娘,全忠全孝的蔡伯喈。
但《张协状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形成的时间较早,剧本虽然质朴、艺术也并不完美,却保存早期南戏的基本面貌和特色。
【一人分饰几角】
纵观全剧,出场的只有生、旦、净、末、丑、外等几个人物,除生行扮演张协,旦行扮贫女、王胜花以外,其余行当的兼演现象很普遍。
例如净行演张协母亲、李大婆、庙神、考生、路人等;
丑演李小二、小鬼、圆梦先生、强盗等;
末演判官、李大公、考生等。
【人作道具】
《张协状元》的剧本,对于舞台布置基本无说明,唯一涉及到道具之类的,却是作为剧情穿插在剧中,山神命令判官、小鬼充当庙门,两扇“人肉门”便乖乖地安上了,但不安分,要叽叽喳喳对事评论几分,挨打时还要急忙忙喊声“痛”。敬谢神灵时没有桌子,李小二就被安排当了桌子;缺椅子时也拉个人来作椅子,等等。此类情节的插入,增加剧作幽默诙谐的味道,显得好玩、有趣。
在好玩、有趣的背后,与第一点共同呈现出早期戏曲演出粗粝、经济的特点。三五个演员便可搬演一场大戏,道具不用多,甚至可以用人代替,戏在人身上、景在人嘴里,由此培育出戏曲写意、虚化的美学特征。
换句话说,戏曲在很长时间内是下层民众自发组织的、一种谋生手段,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冲州撞府,在人力、财力受限的情况下,艺人想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虚拟、假设,并在长时间的演出中与观众达成共识。简单的一桌二椅,你说它是花园便是花园,说它是宫殿便是宫殿。椅子也可以不是椅子,是山、是门,全随人意。
【大量的插科打诨】
净、末、丑三个行当在剧中有大量插科打诨的桥段,比重甚至超过核心的剧情推进部分。五十三出戏中,有一半以上的内容纯为嬉笑吵闹,删去亦对剧情无影响。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小人物交构其中,剧作也许会变得无聊,也正是他们,让原本一出充满悲剧意味的戏,变得没有那么伤感、沉重。
说到底,我们民族的性格还是乐天的,喜乐不喜悲、喜团圆不喜离别。这与西方悲剧要求一悲到底,不允许喜剧因素插入,以求洗涤人心,有大大的不同。
【直言不讳这是在演戏】
这是中国戏曲的特色和通例,尤其体现在丑行身上。戏曲界,丑行享有比较高的地位,允许跳出剧情进行评论、道破,甚至褒贬时事。所以当你听到一个丑角说着与剧情不相关的梗,或者满嘴时事、流行语时,千万别觉得奇怪。因为戏曲从来不掩饰自己“是在演戏”的事实。
《张协状元》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演戏”的基调。一个演员上来介绍剧情,边说边唱,似有民间说唱的痕迹。 生角上场时,“劳烦后行子弟,饶个【烛影摇红】断送”,直言“学个张协状元似像”,也就是告诉大家,我要扮演张协了,麻烦大家配合配合。
演员兼演其他人物,也不掩藏,而是明明白白告诉人家那谁谁也是我演的。至于插科打诨的玩笑话中偶有跳出剧情之语也属正常。这使得观演保持一种非常微妙的状态,观众既沉浸于戏剧氛围之中,并情不自禁融入其中,又始终保持理性,清醒这是在演戏,若即若离。
《张协状元》是说唱艺术向戏曲转变的代表作,是戏曲草创时期的作品,它所展现出的独特形式为我们研究戏曲提供宝贵的资料。介于此,一批戏曲工作者将它搬上舞台,企图重现800多年前的演出样貌,让古剧重现青春。
率先开刀的是中国戏曲学院于少非先生,他邀请了国内著名戏曲专家和一流戏曲表演艺术家共同努力,恢复《张协状元》的舞台演出。
该剧自1999年10月在人民大会堂首演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多次出国进行访问演出。剧目学术性的意味较浓,基本再现南宋时期戏曲的风貌。
2000年,永嘉昆曲传习所重排《张协状元》,这次复排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南戏故乡重排800多年前由同乡书会才人创作的剧本;
二、是由永嘉昆曲这一南戏后裔、昆曲支脉演绎祖辈的作品;
三、是永嘉昆曲传习所自建立以来第一次新创剧目,对抢救、发展永昆不无裨益,赢得“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流派”的美誉。
永嘉昆曲被称为“草昆”,这并不是谑称或鄙视其艺术上的粗糙,相反,是有一种扎根于民间的草根性和强大生命力,较之南昆更加生动活泼、自然亲切。
复排的《张协状元》保持原作质朴的特点,这与永昆的整体风格相近。又根据当下演出时长要求对剧本进行提炼、简化,抽出核心剧情组接场次;插科打诨部分被大量削减,只留下较少的戏份用以调剂冷热;连人物也精益求精,在原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李大婆被删除,其余各色小人物能删则删。
删减后的剧情更加紧凑,且把大量的空间留给生、旦,较为细致地去刻画人物形象、内心情感,尤其对张协为何娶贫女,为何先拒王家丝鞭后又主动接受的心理做了说明,其行动就明晰,这对于原作是个进步。
结尾处,虽借王德用之口对张协的负心行为给予批判,为贫女出了口恶气;
贫女虽有怨恨,但在众人的劝慰下夫妻重归于好,仍逃不过折中、退让的无奈。
此外该版保留了原作以人扮门、扮桌,一饰多角的艺术特色。
继永昆之后,中国京剧院推出京剧版的《张协状元》,并聘请知名话剧导演林兆华执导。
林导并不是第一次执导戏曲作品,但这一次一定是传统的包袱最轻、束缚最小,玩得最high的一次,因为《张协状元》的假定性、质朴性给予很大的创作自由度,甚至可以把话剧的手法无缝插入。由此,京剧版在表演方式上获得很大突破,但内容略逊于永昆。
比如开场时,一个演员在台上莫名走动,随后告诉观众,“中国京剧院在此做场”,请出主演人员并依次介绍,好戏才正式开始。相对于一般演出,这显得很新鲜,其实是南戏《张协状元》开场的复制。
“做场”一词是个古老的戏曲行业术语,使人仿佛有穿越之感。至于演员在舞台上换装,表示角色的转换;拿瓶矿泉水“咕噜咕噜”喝起水来;偶尔拿毛巾擦把汗;跳出剧情进行评论、说明,这些行为,看上去大胆而突进,是对戏曲传统的突破和创新,然而回过头去看,无不是对《张协状元》精神的再现,南戏草创之初,就是这么任性!
所以,一些创新实则是对传统的回归,京剧《张协状元》很好地连接起戏曲的过去和未来。当然,这出戏是形式感大于内容的,《张协状元》本身也是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大于艺术性。
文中永嘉昆剧团《张协状元》剧照
均来源于“温州南戏”网站
其余配图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望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