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内容其实是大家都明白的废话,可忽略。但是知道不等于做得到,这大概就是横跨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的那条鸿沟吧。所以,精华都在PART III。
PART I:谈谈梦想的“副作用”
梦想是一种对自己未来的积极期待,这种期待蕴含着神奇的力量,是成功人士的标配,有时甚至能拯救性命,像维克多·弗兰克在集中营里单靠着希望活了下来。梦想时间多么美好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不再赘述了。
梦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神奇的功效呢?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无法分辨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真实的。我们会对两者做出同样的反应。比如,不断幻想享用美食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会降低对美食的期待,幻想复仇的人,现实生活中会降低复仇率;幻想运动的人,血压会真实地上升;运动员真的会进行每天30分钟的大脑预演训练,等于2小时的真实练习效果。本世纪初,以马丁·塞利格曼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在“积极的心理预期”下,更有可能走向成功。
德国有一对夫妻堪称心理学界的神雕侠侣。妻子厄廷根通过20年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对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单纯的乐观对于成功也许是一种阻碍。这个观点的提出同样也是基于“人的大脑无法分辨幻想和真实之间的区别”这一理论。
1. 幻想过后的人,大脑会以为已经达到了目标 - 他们精神会愉悦,表情放松,血压也会降低(2-5单位)。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快乐愉悦,却会更小机会行动,更不愿意承担困难的任务。
为了激发动力,也许有人会建议你把梦想给周围人晒——尤其在一群热衷于谈“你有什么梦想”的环境里,你会换来一系列的鼓励——这极大地满足了你的被认同感,进一步削弱了你的动力。这就是你在很多成功学场合看到的那样——场内感觉太好了,回去以后没法执行。
为了抵消梦想不执行的失落,你开始确立、宣布下一个梦想——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就是这个道理。
2. 乐观的幻想让你专注好的部分,而忽略现实的障碍。
一个太过乐观的人,在面对一件事时,他的意识雷达只搜索关于这件事情能成的所有理由,却对悲观的理由视而不见。美梦把他的认知束缚在梦想里面,而将那些从客观角度分析可能会有的问题置之不理。
所以,梦想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一个,但是梦想有自己的局限。
不要向梦想要求梦想给不了的东西——正确的评估,合理的策略,还有持续的行动。
PART II:消除梦想“副作用”- 心理比对
厄廷根曾做过一个实验:
她找到德国柏林2所大学的168名女大学生。首先让她们幻想一下自己最大的个人愿望或者最关心的个人问题,然后让她们按照从0-100的排序评估她们实现愿望的可能性大小。每个人都需要写出4个有关实现愿望的积极乐观的词语(比如感到被需要、陪伴彼此的时间更多、感到有人爱着我等等),和4个负面消极的障碍词语(比如害羞、太情绪化、学业繁忙等等)。
然后分为4组:
“心理比对”组:先幻想2个乐观未来的词汇,然后让思绪转化到2个消极现实的词汇;
“乐观幻想”组:只幻想4个乐观未来的词汇;
“消极现实”组:只幻想4个消极现实的词汇;
“逆序比对”组:先幻想2个现实消极的词汇,然后是2个乐观未来的词汇。
先来看看另外3组,这3组的表现类似——不管预期值高低,她们都行动力不佳,平均在9天以后才开始采取行动。其中“乐观幻想”组的人特有趣——预期值越高的人,反而行动起来越慢,她们也是遇到现实死得最快的一组。
让人惊讶的是“心理比对”组。本来以为这个组所有人都会有很高的成功率和行动速度。事实上这个组中间只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有干劲,并且立即开始了行动,而且行动持续时间长,成功率也高——其他人并没有这么做。原因是她们做完心理比对以后,对于这件事本身的评估——本来就觉得不靠谱,于是就不干了。
心理比对之所以起作用,因为通过预演未来回答了一个问题——这个事情我有机会成功吗?如果答案是“是”,这群人投入的时间和行动力比所有组都高。如果不是,这群人投入的干劲则会比一般人还要低。
“心理比对”其实解决了2个最常见的问题——第一个是前面提到过的光想不动。第二个就是三分钟热度。三分钟热度的人,就是对于未来有过高预期的乐天派,总觉得这个事也许可以,那个事也许也可以,很少思考趋势、资源、时势。这不是乐观,你是侥幸。
其实说白了就是先想想你有什么梦想,再想想如果梦想成真你将会有多么多么的幸福,紧接着想想可能会遇见的障碍,这件事情成功的可能,以及具体的行动计划。没什么新鲜的。但有一个实用小方法值得尝试:有了梦想以后,一定要找到梦想在现实生活的投影——榜样或者标杆人物。在研究标杆人物的时候,如何成功的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克服了哪些障碍?是如何克服的?这会帮你避免梦想的副作用。
Part III:梦想照进现实的关键 - 行动
有了梦想,有了积极的幻想和实际的行动计划之后,还是会经常遇到执行不下去的情况,比如我的CFA复习计划,制定好了从没执行过,一个月后制定一份新的,哈哈。另外还有一些常见的情况,比如在家里想得好好的工作计划,一旦遇到具体的打断,情绪上来,全乱了;想好了要和领导汇报每一个字该怎么说,一旦见到真人,开始紧张,彻底崩溃;一个在饱着肚子制定出来的节食计划,在饭桌前完全失效了。
有一个小工具叫做“执行意图”,可以很好的解决上面的问题,让计划完美落地。
还记得上面提到的心理学界神雕侠侣吗?执行意图就是由“杨过”彼得·M·戈尔维策提出的。简单说,执行意图就是将计划现在心里预演一遍,找出可能会遇到的障碍,然后用:“if 如果....(某个情景、状态......), then 那么......(某个反应)”,先在心里演练几次该如何解决可能会遇到的障碍。
比如: 在和领导沟通之前,就给自己设计一个执行意图。
如果(我紧张),那么(我会打开PPT说一段我比较熟悉的工作汇报)
如果(我紧张),那么(我会告诉自己,又不是演讲,只要真实表达自己就好)
如果(我紧张),那么(我会告诉自己,先安静下来再讲话)
具体的内容可以按照你喜欢的模式,只要提前设定好,心里演练几次就好。
执行意图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过去仅仅设定目标的方式在稳定的环境下好用,在变化的情景中,仅仅设定目标就不好使——因为变化带来的压力让你来不及思考,就被情绪淹没,只能依靠本能动作了——而本能基本上又是最糟糕的选择。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提前演练所有的可能性。执行意图等于在潜意识里给最糟糕的情况做了一个预案。一旦遇到障碍,这个预案被唤醒,马上见招拆招。
我在广东遇到过一个咏春高手就是这样的。他的听劲练习到什么程度?他蒙着眼睛双脚站在一根圆木之上,我和他搭手,攻击时竟然没法碰到他身体,也没法推倒他。他的手好像有眼睛一样,所有的动作都被化解了。说简单也很简单,他练习了十多年的咏春搭桥,脑子里有几千套if……then……,而且都练到了下意识的状态。
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临场发挥失常,高手平时都完成了很多的if……then……没怎么临场发挥过。
总结:
传统的目标设定方法在变化时代不够好用,需要设定“执行意图”——“if……then……”。心理比对加上执行意图,心理学两口子教给我们一个不确定时代的计划法则——WOOP:
愿望Wish——结果Outcome——障碍Obstacle——计划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