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能力: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个人认知:这里的问题在于,产品能力不等于销售能力。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从产品到商品,需要完成极为惊险的一跃。否则就是生产再多,产品再好也只会是库存。这里的风险在于,成为好的产品人,也可能会销售不出去。
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产品人,是一个学习认知框架的过程。先建立信息的秩序,再建立内心的秩序,学会抓住那些点,放弃哪些点,慢慢建立掌控。
产品人就是能从做产品的专业视角,看人与人的关系。反之也成立,基于对人与人关系的感知,来讲如何做产品。
很多东西都在快速改变,人性不变。
用产品经理的视角来训练用户如何看一个人。
每人都有感受,没有专业训练,感受是混杂的混沌的。
个人认知:说明讲不清感受是没有完整的认知框架,只有琐碎的点,没有系统化的专业训练。
划重点:你的情绪会被你最有感觉的那个点圈制住,会有强烈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并且在没有强烈感受的地方,会有大面积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遮蔽。(论述极为精辟)
看人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感知层
通常说的美不美,身材,相貌,口音,衣服,这是感知层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被角色驯化。警察有警察的样子,医生有医生的状态。干什么工作,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就有什么角色特质。
办公室里的同事交往,就是基于角色的对接。我们谈什么内容,知道哪些东西,会被角色所控制。
基于感知层和角色化的接触,都是非常浅层的关系。
在角色扮演里对接,就会被绑在设定的角色中。
基于角色的对接关系,没有办法深入了解和建立深层关系。
从第三个层次开始,就进入深层关系。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它包含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不同的人不尽相同。
很多时候,我们会处在同一个角色里,比如都曾经是学生,都曾经是小职员。
但是接下来,因为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精神资源不一样,出身背景家庭人脉资源不一样。资源结构会推动每个人,去往不同的地方。
资源不仅是人脉和财产,还包括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和精神资源,驱使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
我们都曾经在某一个角色中,但未来会进入到不同系统的不同角色中。
到这个层面,多数人已经不会识人和判断人了。
一个女孩如果只关注对方长相,怎么打扮,生活细节如何,是不是有房有车。这些都是浅层判断。属于只抓表面数据,非常低级的判断力。
在第三层之外,再进一层是一个人的内核。
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的存在感。这里还有两个层次。
第四层是能力圈
第五层是他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他为什么而存在?如何感知。什么情况下存在感会得到满足?什么东西让他痛苦或愉悦?
划重点: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动物会因为生存条件不满足,生存的需求驱动它去追逐、去拼抢、去搏斗。即便打得狼狈不堪,遍体鳞伤甚至搏命也必须要厮杀下去。如果生存已经满足,它就绝不会去这么费劲折腾。
人为什么奔波、焦虑、不安、机关算尽,上窜下跳?因为存在感还没有被满足。
所以,就像是生存在驱动动物奔波撕咬一样,对存在感的寻求,以及不安全感,也在推动人思前想后、废寝忘食、找人找事找钱,去满足自己,去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你看到一个人焦虑、痛苦、烦躁、不满。本质上是内心的饥饿感,他的存在感没有被满足。讲逻辑,说道理和灌鸡汤是不管用的。
动物为了生存在奔波撕打中不断强健肌肉,人为了强化存在感,左冲右杀扩充自己的能力圈。
所以人最内核的是存在感,它的外面一圈是能力圈。
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因为扩充能力圈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动物为了生存去猎杀,过程中它自己挨打和被猎杀也极为痛苦和恐惧。
如果你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你就会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能力圈,改变自己的资源结构,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你所看见的所有伟大人物,野心勃勃的失败者,无一例外都是这个样子。
如果只是点头之交和萍水相逢,基于感知和角色的浅层关系足够。
如果要建立深层关系和长期关系,那么这个人对自己存在感是如何定义和感知,他对自己能力圈的建设和经营,他对自己资源的建设和扩充才是更重要的。
以上是如何认识一个人的认知框架。
一共有五层。由内而外:
最内核是一个人对存在感的定义,也可以说什么是他的全能自恋,这是触发情绪和行动的开关。
外一层是能力圈,就是一个人生命攻击力的表达,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情绪是内核,是底层的操作系统,能力是上面运行的APP,情绪一崩溃,能力就不起作用;
外一层是资源结构,也就是他所能连接的社会网络可以给予的支持和他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在这个点上人与人的差异由此拉开,家世、背景、人脉、学历、一无所有者的勃勃的野心开始起作用。
再外一层是角色,没有人甘于扮演角色,需要极大的社会压力和职业环境才可以做到。我们听到几乎所有如何为官,如何做人,如何做好工作,本质上都是在说怎么扮演好一个角色。
君臣、父子、夫妇,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就是孔老夫子为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角色画像;
最后是感知层,相貌、举止、着装、谈吐,这里有大量的认知遮蔽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