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很多城市,“中国式过马路”深入人心,闯红灯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人说是因为惩罚力度不够,或者跟随大众,也有的说是赶时间,其实这些借口都是给自己不良的行为包装的一层好看的外衣,关键还是个人的规则意识不明确,是因为对自由和原则的混淆,更是源于没有从小建立起原则意识。
首先,关于自由,大多家长会认为不能给孩子过多的自由,否则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一个框架之内给予孩子一定范围内的小自由,比如,“今天你不能看电视,你可以画画或者弹琴”,“那边太脏了,你在这边玩儿吧”,“别动书架上面的,你的已经给你拿下来了”等等,孩子并没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他们不是被安排,就是被迫进行选择,这样的自由看似能保证孩子的安全,或者提高事情的效率,但同时也制约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扪心自问,你给孩子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吗?
其次,关于原则,原则是说话、行事所依据的准则,包括一些固定的约束性规则,例如游戏中的规则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还包括一些道德性的准则,例如举止文明、爱护环境、尊重他人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必须明确地告诉孩子,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遵守怎样的准则,什么是坚决不能违背的,为什么不能违背,以及一旦违背就有可能承担怎样的后果。很多家长往往会忽略这一点,认为还是小孩子,没有关系,认为他们长大了自然就明白,其实不然,原则的建立也要抓住时机,2.5岁左右至6岁是幼儿的社会规范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抓住时机教养,有助于孩子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生活规范,以及日常礼节,对于将来拥有自律的生活以及和他人轻松交往具有重要意义,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今后将再也难以弥补。
最后,要知道,自由和原则并不对立,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在给予幼儿尽可能最大自由的基础之上,建立孩子的原则意识。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自由散漫,做什么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志,想怎样就怎样,从不考虑周围的情况以及他人的感受,更有甚者,会“为所欲为”......这类孩子就是典型的只有自由,没有原则的孩子,我们需要告诉孩子的是,你有自由的权利,你在不损害到他人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地选择和进行活动,但当你一旦进入到一个集体,或者参与集体活动的时候,就必须要遵守集体的原则和准则,这是不能违背的。我们必须要让孩子明确的知道,他有自由的权利,但这个自由之中也有一些必须遵守的原则,比如,自己一个人的学习或活动可以自行安排,但在集体的教学活动中,要严守纪律和要求;在自己玩耍中,可以没有规则的约束,但在集体的比赛中,就要严守赛规;在自己家或者自己的私人场所可以任意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但在公共场所就必须要考虑到周围的他人等等。
我们要让孩子在自由之上建立原则意识,让他们明白在他们拥有自由的权利的同时,也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做一个文明的、有道德素养的人。
当然,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文明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