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五点多自然醒,起来码字。晚饭后开始原来定在早上的阅读,八点开始尽情地练习口译和口语。很多问题稍微调整安排一下,就可以解决,不是非得二选一。其实这些道理自己内心隐隐都知道,但是听了群友兼顾升职和二胎的故事,觉得自己也必须行动起来,作出改变,不能在战略上继续懒惰下去。
于是,我不用立即坐下来憋稿子,大脑、内心和胃都感觉很轻松;不用到哪个时间点就掐掉,在时间的压力下逼大脑空空疲倦不已的自己舞文弄墨。尝到甜头以后,我告诉自己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也要继续这么做。
燃鹅,今天就睡到了八点多。吃个饭、洗个头,再磨蹭一下,十点多才开始码字。磨蹭的理由是,连日来每天做高口模拟卷、练习笔译和口译,在心理上有些疲倦,想趁周六宠爱自己,给自己放短假。其实内心在声嘶力竭地呼喊,要求自己上午开始纠正昨天那套卷子的错误。但是喊着喊着,我还是很磨蹭。这就是惰性吧。
人为什么有惰性?我想这就跟人为什么要休息、要娱乐一样的道理。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不停运转,机器都要休息呢。人也不可能像牛羊马一样一直承担繁重痛苦的劳动,动物都有感情呢。我们不能饱食终日,沉迷享乐,但也要爱惜身体,适当休息,不能让“身体被掏空”。
只不过休息久了,就产生惰性。或者说,休息得太久,就是惰性。
惰性不可根除。每个人都有惰性。若一味压抑,很可能让人过度疲劳和抑郁,关键在于疏导和克制。
那么,人该如何克制自己的惰性呢?
首先我们得安慰内心的孩子:“哦,没关系,你正好需要休息呢。人性就是如此,放松一会儿,没有关系。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早点去玩,才能早点回来学习呀。”
有一段时间,我常和Toastmaster俱乐部的小伙伴说,哎呀,我懒癌又犯了,这个事情我不想做……我问过Natalie,我的懒癌怎么治。她说,我不要老是去强调自己“懒”,这反而会给自己负面的心理暗示,反而会强化自己不想要的特质。其实在高强度的学习工作之后,休息和放松是必需的,无可厚非。人都有一个周期。允许自己充分的休息,接受自己身体的特点,一定会重新勤奋起来,我们都会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前几年考研的那段时间,我对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周期作了详细记录。一天从睁眼到闭眼都在学习,每学习30分钟,休息5分钟。刨开休息、吃饭、琐事的时间,我一天最多可以学习10个小时,但也仅此一天,第二天心理上和生理上都疲惫不堪,只能勉强保证4-5小时的纯学习时间。若每天留有一定余地,学习8-9小时,最多5天左右,我就感觉喘不过气,必须出去散散心。到了这个阶段,我往往需要一两天才能恢复到之前极度渴望学习的状态。根据数据记录,包含“懈怠期”在内,我一天的纯学习时间平均约为6个小时左右。在“勤奋”与“懒惰”的临界点,我内心极为痛苦,即使有考研这个人生大事横在那里,也无法逼我把书看进去。当时的心态就是即使考不上研究生也顾不上了,一定要出去散散心。
所以我就“犯懒”了,是我为了能够继续学习而采取的“绥靖”政策。我意识到可能是把自己逼得太紧了,这让我产生了逆反心理。好比把弹簧拉得太长,它崩得太紧,手松开之后,弹簧会收缩到最短长度,并且反复伸缩好几个周期才会稳定下来。我的思想非常渴望每天都尽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时间所有精力去学习,然而我的身体总是不能满足这个愿望。身体无能为力的时候,我就非常有罪恶感,又觉得无法责怪自己。我开始反思,我硬性要求自己每天学习的时间超出身体能接受的临界点,其实只是满足自己关于“勤奋”的虚荣心,只是“暂时”达到了我的目标而已。长期来看,这样的节奏不一定能把学习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其实我早就读到过一个理论,在疲劳之前休息,效果最好,而且耗费的休息时间最少。于是我开始调整,对自己的感受更加敏感。一旦感觉到自己有厌学情绪,我就放下书本,“放空”15分钟,看看风景,听听音乐,什么也不想。这种情况下,往往没有几分钟,我就会觉得无聊,然后重新开始专注起来。此外,我不再等到憋得不行的时候,才连夜看好几部电影,而是每天抽出效率最低的时间段,比如午饭后,看半小时的电影。结果没几天就对看电影腻了。原来我的身体还是满勤奋的。原来轻松的娱乐休闲也不是每天都能坚持的呀。
保持温和的节奏其实需要更强的理性和克制力。因为不管不顾地往前冲,狂热地做一件事,是最容易的事。
然而,我还是希望能提高平均的纯学习时间,让自己的身体能更加适应高强度的学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