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火的电视剧《小欢喜》结局了。剧里的孩子们最终都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大人们也各有各的开心。邻居、朋友、家人、父母这些角色交织在一起,大家面对生活的重重关卡,在爱与理解中一步步成长,终于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小欢喜”。
结局虽圆满,过程却扎心。
人到中年事业停摆,婚姻不利、感情不顺,将仅有的精力全部押在孩子身上,逼得孩子失眠、抑郁甚至自杀,这样的剧情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欢喜,反倒是让人感到一阵阵的焦虑......
回想前面的剧情,不知有多少观众一边哭喊着“这根本不是小欢喜,明明就是大悲剧”,一边再度唤醒了自己原生家庭的创伤记忆。
明明在为对方着想,一出口话却变成了刀子
《小欢喜》中最让人揪心的一个片段就是英子和妈妈的冲突。英子和爸爸还有爸爸的女朋友正玩得开心,结果被妈妈抓个正着。
为了缓解当时的紧张氛围,英子立刻向妈妈道歉,然而她没有想到,她的道歉换来的却是妈妈更大的委屈。
身为单亲妈妈的宋倩将多年的委屈倾泻而出......妈妈不明白,自己为英子付出这么多,为什么女儿竟然会心生怨怼。
可是,英子真的就完全不在乎妈妈的感受吗?
并不是。英子顺从着妈妈的意思,努力学习,她也很体谅妈妈的用心良苦,会想着给妈妈做早饭,让妈妈不那么辛苦,她也想让妈妈的生活开心一点,约着妈妈去看电影......
然而结果都是不欢而散。明明母女俩都在为对方着想,奈何说出口的话却变成了刀子,刺伤彼此。
爱,被正确表达出来对方才能收到
不折不扣的学渣方一凡应该是剧中最让人羡慕的。他既没有承受过英子妈妈那样的高压,也没有经历过小表弟磊儿悲惨的生活环境,可能家里的条件比不上别的同学家,但是职场妈妈和一个乐得清闲的科员爸爸,给他创造出来的生活环境是剧中其他几个小孩都不能感受的。
方一凡学习上的确是能力有限,但是他开朗、乐观、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他家相对轻松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方一凡的“虎妈猫爸”,一刚一柔,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最真实的写照。
妈妈在生活上和工作上雷厉风行,爸爸负责调剂生活。在妈妈准备狠狠教育方一凡的时候,爸爸时刻准备着插科打诨,帮儿子逃过一劫。
最最重要的是,方一凡的爸妈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掩饰对彼此的爱与关心。
爱,在剧中这几家的生活都是存在的,并不是什么稀缺。但唯独在方一凡的家里,爱是可以随时表达出来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方一凡才可以温暖地抱住英子,给压力巨大的她一丝安慰;他也能毫不顾虑地将自己爸爸妈妈的爱分享给自己的小表弟磊儿,让他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幸与不幸,大多数父母也都想要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生活给孩子。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成功地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爱,于是爱就变成了压迫:英子在母亲的高压之下,失眠、抑郁,最后差一点走上自杀的不归路。
好像在“孩子想要的”和“父母认为你需要的”之间,总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而代表中国式父爱母爱的“为你好”三个字,彻底阻断了两代人沟通的可能。
一边,孩子本该享有的自由意志变成了反叛的标志;一边,父母付出了一切却只能换来埋怨。于是双方只得各自怀揣委屈,别扭地纠缠,小心翼翼地躲避着彼此,然后沉默地生活。
有人会说,将问题交给时间去处理吧,慢慢问题就会解决。可是直到你长大,问题并没有消失,它仍旧横亘在你和父母之间,没有答案。
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竟然也会对自己的小孩或周围的朋友说出那句“为你好”,父母的影子烙在了你的行为之中,甚至连自己生气的点都变得和父母一样。
你努力想要逃离的父母,最终还是和你融合在一起。
还记得《都挺好》里,苏大强是怎么靠一句“你太像你妈了”,彻底击溃苏明玉的精神防线的吗?以为时间会埋葬原生家庭的伤痛,最终却发现,时间只会帮你把这个烙印深深地打进骨髓。
时间终于让你长成了一个务实的成年人,现实让你领教了这个社会真正的游戏规则,你渐渐能够理解父母当初的“为你好”,只是,他们永远没法教给你如何正确地表达爱,如何倾听,如何不将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如何处理和下一代的关系。
这样的恶性循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已经传了太久了。
可是我们和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真的不该只有苦涩啊。
《小欢喜》中的几个家庭,之所以能从“大悲剧”走到“小欢喜”,都离不开父母的反思与孩子的努力(当然孩子本该不必这么努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如同诅咒般的恶性循环,即使过程再痛苦,也没有让他们停下走向对方的脚步,他们学着放下自己,建立有效的沟通,并最终在情感上回归了彼此。
那看剧的我们是否也可以开始反思自己,理解父母、孩子双方的立场,而不是一味的逃避问题、承受绝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