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元宵节历来是人们赏花灯、逛庙会、观焰火、看地方戏的好日子。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都称“过节”,唯有元宵节独称为“闹”。一个“闹”字,便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个节日的特别。
在青岛的市区,正月十五这一天,岛城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太平路上的天后宫。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也未曾在元宵节之日到天后宫赏月、观灯。直至去年的元宵节,看到电视上宣传有猜灯谜、剪纸、变脸等喜庆项目,便兴趣大浓,决定一家三口逛一逛天后宫的庙会。
在华灯初上之时,我们满心愉悦的坐着公交车去了天后宫。刚刚下车还未走到天后宫,便看到门头的两侧挂满灯笼,随风摇曳,犹如挂满了的红于晚秋的红灿灿的大柿子。张灯结彩的灯笼下,人影攒动,呵,来的人还真不少。我不由得想起母亲说的“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风吹灯笼滴溜溜转,今年又是个好收成。”这首民歌。恍惚间 便在天后宫正门厅看到了儿时记忆中的东西:泥老虎、草编鞋、草编包、纳鞋垫儿、剪纸、年画、烙画糖画、中国结等许多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女儿兴奋地指着窗花说:“这是人剪的吗?!细得看起来都像头发丝。”旁边一个带着长镜头相机的老先生,戴着一副黑眼眶的老花镜,两眼悠悠一番,插话说:“这才是真功夫,他们的剪刀就是不一样啊,艺术就是艺术!”柜中陈列的扁的、尖的,带图案的剪刀形状各异。来到院里,谜语长条挂在两侧,一概是毛笔所书,近瞧都能闻到淡淡的墨香,在这些个灯谜间,我像是得到了什么优势,竟成为它最可爱的孩子,欢喜的似乎都能猜中一样。碰到那诗文雅句的谜面,更具吸引力,就有不同的游客大声颂读。院子中央搭着舞台,一群大妈扎着长辫在扭胶州大秧歌;舞台下,有相互扶持的老人,有耳语的情侣,有骑在爸爸肩头的孩童,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深入到后院,人明显的少了些,祈福的许愿树上挂满了许愿的小竹排,霎时有了庙宇的肃穆感,静下心来双手合十,默默许愿……妈祖文化、百家姓氏文化都在这里可随意欣赏……已近550岁得天后宫,完全没有了平日的静寂,而变得热闹非凡。这里满周围都流淌着甜蜜,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男的、女的、老人、少年都在展示着自己的快乐。“闹元宵”,闹的是一份心情,一份欢乐,一份精神,一份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即是这样,那么就尽情地闹吧,闹出一个安居乐业、富裕文明的和谐家园。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琢磨:我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竟是第一次在正月十五时到天后宫逛庙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喜欢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求一家人在一起热“闹”。为此就会淡忘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个“闹”字的真正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历史悠久,在正月初一到十五期间,各个地方都有着各种充满地域文化的传统活动,传统文化的延伸需要每个人的传承。
正月十五“闹”元宵,让“闹”真正体现出来吧!打开门,出去领略各地的传统文化活动,你会发现传统文化所传承的不仅仅是你看到的那些。
今年的元宵节,我们相约一起"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