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读懂一本书》
第一次接触樊登这个人是在微信推荐的视频号上刷出来的,听到他讲的各种大道理,感觉是喝了一碗又一碗的鸡汤,跟逻辑思维的每天60秒语言一样,激发了我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排斥作用。后来为了阻止自己去刷视频号,干脆将微信视频号的菜单隐藏了。直到有一次朋友给我说他读了不少书,我问他是怎么读的,他说是在“樊登读书”app上听樊登读的,我有意去下载了樊登读书的app,并尝试着听了下免费的樊登读书的音频,感觉他能把一本书的脉络理顺并能把握住大多数的重点,我才意识到这个人是很厉害的。我们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被教育提取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等,但学了这么多年,却有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没有学会如何提炼文章,如何“萃取”知识。
最近两年我也阅读了“微信读书”上的一些书,听了“喜马拉雅”上的音频,有关于历史的书、管理的书、心理学的书、哲学的书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原来的内容已经慢慢被遗忘、或者变得模糊,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少。当然我也在探寻和改变自己读书的方式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增加长时记忆。
周末刚好在微信刷到了《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我不能说这本书的方法都很好、或者适合我,但是总体上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比如,原来我读书总是容易被不认识的文字、不理解的词语、想不到的地名、不熟悉的人名所牵绊,总会停下来去搜索引擎查询信息(其实这样做对我也有好处,就是把一个概念搞懂了,也就是搞懂了是什么),但是这样会阻断阅读的流畅性,无法达到“心流”的状态。还有就是,当我在微信读书中刷到一些评价极高的书的时候,容易放弃原有的书籍,来读这本高评价的书,这也无法使我达到“心流”的状态,从而无法与作者的思维达到共鸣。
在这里我将《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的整体内容总结如下,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提升书友们解读好书的能力。
阅读“不舒服”,练就强悍的自学能力
一.会读书,更要会讲书
1.复杂时代,阅读是大众反脆弱的武器
读书本身很重要,如果在不适合读书的场景下,讲书可以变成新型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那么讲书值得被推广到全世界,让更多没有办法快速普及教育的地方的人,利用讲书的方式获得知识并传播知识。但是在大学里真正能够给你带来帮助的东西,是你读的那些书,那些你自己去图书馆借来的书,它们是能够浸润到你的身体当中的。
2.你焦虑吗?如何从“单向度的人”变为“多向度的人”
核心的焦虑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个人缺乏对抗脆弱的能力。
你能否在职场中做出一番事业,靠的是反脆弱的能力。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里强调:读书是大众反脆弱的方式。
因为阅读有两个特点:主动性和针对性
● 第一,读书是主动的学习方式
● 第二,读书是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
阅读可以让我们从“单向度的人”变成“多向度的人”。“多向度的人”的思维体系里有三大支柱:
● 第一个是事实
● 第二个是逻辑。
● 第三个是批判性思维
“多向度的人”同时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性能力与享受美好生活的感性能力。理性能力并不是学好数理化的知识,而是通过阅读,将知识组成思维体系,再转化为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处理生活中一切问题的能力。
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
● 沉浸式学习vs观光式学习
● 沉浸式学习对思维成长的重要意义
● 沉浸式学习能帮助我们成为事件的“主人公”,不断体会和探索
● 沉浸式学习往往是目标导向的。
● 讲书是强沉浸式学习,能锻炼一个人的主人翁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很累,感觉很费劲,但这时候大脑经过了多次的运算和激活,就是《认知天性》那本书里所说的“摩擦”,有了足够多的摩擦,你的大脑受到了足够多的挑战,你才更容易记住那些内容。
● 以讲书为目的的深度学习
在读书的时候要尽量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和快感.
当我真的去准备讲一本书,或者以讲书为目的提示自己的时候,我就需要让自己集中注意力。我会把自己封闭在一间书房里,手机扔到其他房间,不让手机打扰我,并开始想:
● 架构是什么?
● 开篇先说什么?
● 这里边最动人的故事是哪个?
● 最有价值的点在哪儿?
● 讲书带来的长期影响
小结
1.阅读是大众反脆弱的武器。
2.阅读有两个特点:主动性和针对性。
3.阅读使我们从“单向度的人”变为“多向度的人”。
4.“多向度的人”思维体系的三大支柱:事实、逻辑、批判性思维
5.“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
二.工科男的讲书之旅
不过俗话说,一切偶然的背后都是必然。我走上了讲书的道路,源于很多人生经历。但更重要的是我对几大关键技能的刻意练习。接下来,我想讲讲我是怎么一步步完善自己的讲书能力的。
1.辩论队培养我正确发声和控场
讲书就要开口说话,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我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加入西安交通大学辩论队。我参加辩论赛一开始出于爱好,后来就变成追逐荣誉感,就是你想获得更高级别的冠军,从学院到学校,再到省里的冠军,甚至当全国的冠军。于是我在辩论队度过了很长时间,也进行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发声练习。
——每次吸气的时候肚子要鼓起来,然后呼气的时候用腹部的气慢慢地把声音顶出来。用这种方式说话,连续说一个礼拜嗓子也不哑。
除了发声方法,辩论队的训练还锻炼了我的时间掌控力。
这个训练还起到一个很大的附加作用,就是磨炼了我们的心理素质
一开始非常不适应,但慢慢地,我就习惯了这件事,心理学术语叫作“脱敏”。所以,对于讲书人来讲,脱敏这一关是必须要过的,没有捷径,只能多讲,对着各种各样的人讲。发声方法和节奏掌控,都是可以练习的。关于发声方法,我练习了一个暑假;关于时间掌控,读者们可以用秒表练习。
2.培养幽默感,吸引眼球
我在中央电视台受到的更重要的训练是学会幽默。
当然,幽默感也要有度,有分寸。有的时候是自嘲,有的时候是善意的讽刺,但是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对方也会急眼。这一点就要靠不断地积累和尝试,掌握好规律和场合,恰如其分地应用。
3.第一次实战:三本书撑起一门课
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书可以衍生出非常高的价值。后来出现的知识付费,原来早在很多年前我就开始尝试了.这也是后来我创办“樊登读书”的信心源泉,因为知识是硬通货,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高保值的东西。在北大讲完危机公关的课,我接着就开始讲领导力的课和压力管理的课。上面提到的三段经历,总结起来就是,辩论的训练是规范发声体系和控场能力;电视台的训练是增加幽默感和趣味性,你想吸引眼球,得有趣味,得好玩儿;校园讲课则是提升内容提炼和价值挖掘的能力。所以我很感激这三段经历对我的重要影响。
4.刻意练习=时间X积累
如果想要训练自己的讲书能力,我建议大家先对自己做出一个承诺,比如每周给身边的人讲一本书,给亲戚、朋友或者闺蜜讲都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别总想着玩儿,别总打麻将,我们每周讲一本书吧。一开始,你可能是在逼迫自己做这样的准备,但未来你会发现,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你为之感叹、为之兴奋的主题,一定只是前人主题的重复和迭代。
5.学会讲书,为知识松绑
阅读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因为阅读不仅需要你花费不少金钱去买书,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读书,成效还有可能不明显。
正常人的阅读能力为每分钟500~700字,超出这个范围,大脑没有能力处理,记忆就会出现问题。
而用嘴讲一分钟话,其信息量可以达到传统阅读的3~5倍,也就是说可以传递2 000~4 000个字的信息量。其关键就在于大脑在讲书的过程中除了会识别、解码,还会过滤、记忆、翻译、提取信息。
● 真正的读书学习,是要走出阅读的舒适区
● 第一,我能不能准确地把握这本书真正的含义,理解这本书?
● 第二,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本书真正的含义,且表达清楚?我的信息效度和信度如何?
● 第三,我表达出来的内容能不能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无障碍地理解?我的语言风格是否通俗易懂,能否被二次传播?
所以每读一本书,我都是带着问题去读的,读完要先回答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我才会讲给更多的人听。这种类型的输出,每一次都意味着从被动阅读变成了主动阅读。
6.讲书的五种必备能力
讲书的人需要具备哪几种能力呢?
● 第一,逻辑思维能力
所有的论证,要么是用归纳法,要么是用演绎法。
● 第二,大局观
大局观是说,你拿到一本书后,要一步步地分析:
● 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 它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 它是怎么论证这个使命的?
● 它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设?
● 怎么验证这个假设?
● 推理的过程是什么?
● 怎么获得这个证据?
● 最后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 这个结论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一本书的架构。如果你在脑海里清晰地梳理了这个架构,你读书的时候,就会非常省力。这就是拥有了大局观。
● 第三,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可以细分出很多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第一个是简洁,第二个是幽默,第三个是说服力。这三项能力都可以通过训练慢慢获得。这就是我说的简洁。你得有深刻的理解作为底层的积淀才能做到简洁。而且,要想简洁地把一件事说明白,核心还是前面提到的逻辑能力。就是你知道这件事有这么几个点,只要把这几个点说明白了,就不需要说太多了。第三,说服力。语言表达怎么更有力量,更有信服力?我有两个有意思的方法可以教给大家。第一个是看优秀的电影,学习里边那些主人公的表达方式。第二个就是阅读好的文字作品,向这些作者学习怎么讲话。
● 第四,同理心
● 第五,爱
就是我个人认为讲书人需要具备的五种基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大局观,语言能力,同理心,还有心中对社会、对每个人的爱。
7.对待讲书,要有“将然”的心
● 每个人都可以讲书,为什么有的人讲出来就是没人愿意听
某种程度上说,受众是需要被“碾压”的。“连我都‘碾压’不了,我干吗要听你讲?”所以,要么你的表现力技高一筹,要么你的内容道高一丈,要么你的见解、思维方式别出心裁。用一种“将然”的态度来看待每一个人的发展,很多问题就不存在了。这是梁漱溟先生常说的话。
● 在讲书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瑞士军刀”
小结
1.技能的习得来自刻意练习。
2.辩论队培养我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控场能力。
3.建立“幽默素材”档案,培养幽默感方能吸引眼球。
4.电视台为收视率负责,“樊登读书”为价值负责。
5.不要走捷径,厚积薄发前的积累至关重要。
6.真正的读书学习,是要走出阅读的舒适区。
7.讲书的五种必备能力:逻辑思维、大局观、语言表达、同理心、爱。
8.对待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有一颗“将然”的心。
三.一年只选52本书,标准是什么
什么样的书是值得被解读的?
首先我想来谈谈对于读书的几个误解,只有破除了这些误解,我们才能摆正阅读的心态,明确阅读的目的,然后再谈如何选书。
1.对于读书的五大误解
1.读书无用?——“Keep learning”(持续学习)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用最便捷的方式跟更多的人对话。这样,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更加开阔,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些人和事中。
2. 读书只追求有用?——善用邓宁-克鲁格效应
名家、专家推荐书单非常流行,这种现象背后体现的是一种邓宁-克鲁格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核心就是你经常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些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有的人只读自己能“够得着”的书,这样容易只停留在自己认同的那个层面。如果你读到一本书的时候,突然有点吃惊,觉得书里面讲的东西从来没听过,不明白为什么它这么奇怪……这时候你反倒应该认真去对待。
3.有的书我读不懂?——小心你的存量技能
“读不懂”绝对不该是一个固定的状态,这只是某一刻的情况,要相信,慢慢地,自己能读得懂。
4.读书是一件私事?——交流才能突破舒适圈
5.自己读的效果最好?——把书讲给别人,以人为镜
2.选书原则
TIPS原则
“樊登读书”的主编慕云五老师在历经多年的选书工作后,总结了一套TIPS原则。什么意思呢?
● T(Tools)是工具。“樊登读书”讲的大部分书,基本上都能提炼出工具性的内容。换句话说,这些书都会教给听众一套方法。另外,能够提炼出有效的工具也意味着这本书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
● I(Ideas)是新的理念。图书的作者能够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发现、新的想法。
● P(Practicability)是实用性。它能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改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 S(Scientificity)是科学性。它不是凭空捏造,不是简单归纳,它一定经历了科学性的验证过程。
而我个人认为,选书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科学性和建设性。
科学性是选书的第一标准
首先要了解,没有绝对的科学性
我们在看待一个事物、看到一个理论的时候,通常有两种衡量的角度,一种叫工具性的角度,一种叫现实性的角度。
● 工具性的角度
什么叫工具性的角度?就是我知道这件事未必是这样的,但是它可以很好地解释现有的情况,能为我所用。
所有的行星并不是做正圆形的运转,也不是匀速运动,但是那个时候的人却认为一定是这样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叫做哲学事实。有两种事实:
● 一种叫观察性事实。
● 一种叫哲学事实。
● 现实性的角度
● 科学是开放的
科学和伪科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伪科学其实是封闭的,科学是开放的。
而崇尚科学的人认为,你只要能拿出证据来,让我感受到你的观点的科学性,我都愿意接受。这是崇尚科学的人眼中的开放——在科学史上,曾经有三个长期被科学界攻击的伪科学现象,后来它们被证实是科学的。
第一个是陨石。
第二个是催眠。
第三个跟中国有关——针灸。
具有建设性的好书值得你读
所以我认为,抛开这些外在的光环,好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准就是科学性。
所以在科学性之外,我们也应该关注评判图书的另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这本书是不是具备建设性,就是读完了以后,你是不是有感悟和启发。
符合以下三点之一的便是具有建设性的图书。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 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意义、行动和改变,如果三者有其一,我们就说这本书是具有建设性的。综上而言,科学性和建设性是我选书的基本逻辑。
3.每本好书都自带使命
我买书的时候有什么秘诀呢?
● 第一是看出版机构
● 第二是看作者背景
● 第三是看推荐人
● 第四是看好书中的推荐书单
● 第五是看书后的参考书目。
● 第六是看内容,主要看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
● 第七是看翻译和图书印制质量
● 书单自有黄金屋
《思辨与立场》这本书开篇就给读者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一个人没有批判性思维会怎样?这就是思维的三重境界:
● 底层的人从来不反思,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
● 中间那层人虽然反思,但老觉得是别人不对。
● 顶级的那层人会反思自己,让自己的思维不断进步。
小结
1.读书的五大误解:读书无用,只追求有用,只读囊中之物,读书孤独论,极少输出。
2.选书原则:TIPS原则,科学性是第一标准,甄别具有建设性的好书。
3.选书看什么:出版机构,作者背景,推荐人,推荐书单,书后参考书目,内容至上,翻译水平和印制质量。
四.如何读懂一本书
1.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
怎样才能够快速阅读并抓住重点?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你的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你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
这个理解力的池子包括什么?我认为我的池子里大概包含7个部分。
1.经济学知识
经济学的基础思维是当代人一定要掌握的。
2.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知识是了解人类动机的不二法门。
3.国学常识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读些国学常识。
4.管理学知识
我认为管理学是一门发展得特别快的学科,现在还有必要看孔子的管理学吗?其实未必。
5.逻辑学知识
读一点关于逻辑的书,在遇到问题时,你就能知道怎么去论证,怎么进行有效论证,怎么有效地提问,怎么去看逻辑推理上的漏洞。
6.哲学知识
哲学可使人开阔眼界,提升认知层次
7.人生经验
假如你在读一本书时,完全没有人生经验,你就会觉得它没意思,因为你不知道这本书在说什么。
见过世面,阅读足够宽泛,这时候你才能够淡定地对待每一本书,去发现每一本书真实的价值和优点。这就是我说的理解力的池子。当然,我还漏了法学、伦理学、生物学、历史……有人说,这些也很重要,今后我也会加强这方面的阅读。本书如果能再版,我会更新这部分的内容。
2.知识的自我反刍
要想更快更准确地读懂一本书,首先要建立一个理解力的池子,其次是要读一些比较难攻克的书,最后是养成读书总结的习惯。这是我的读书方法。
小结
1.读书要建立的底层积累: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国学知识,管理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哲学知识,人生经验。
2.知识的自我反刍。
● 阅读时尽量少画重点。
● 读完后给自己一段时间间隔。
● 挑战大脑,回忆全书,构思思维导图。
● 把自己当作传播者,加深理解。
五.把书读薄:如何解构一本书
前面说过,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使命,而读书的过程就是人为地弄清楚一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抓住一本书的脉络和重点。不用担心,再复杂的书都有一个结构。但首先我想谈谈阅读需要规避的事。
1.阅读前需要摒弃的坏习惯
● 字不认识,停下来
● 一边看书,一边玩手机
阅读间隔会打破你阅读的乐趣和快感。
2.带着目的阅读vs自由阅读
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开始不要有直奔答案的想法,先积累再精简。目的性太强,就减少了大量的脑力摩擦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3.开宗明义: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所以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一条主线
比如《他人的力量》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
4.熟悉书的写作背景
一本书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开阔眼界,让人们了解一个理论的前沿研究状态是什么,从而间接地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5.最有价值的部分: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
6.画龙点睛,一句话总结价值升华
书也是一样。前面是定义的问题,然后解释清楚背景,中间一大块是解决方案的讨论过程,到最后一定是价值升华。
7.图书画线有学问:什么才是精华?
1.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
2.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住它
3.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
4.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很重要,值得记录
5.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要留意转折后的内容
6.不同侧面彰显书籍内在价值
7.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
8.书中的奇闻逸事,增添讲书的趣味性
小结
1.阅读前需要摒弃的坏习惯:阅读切忌间断,藏好你的手机。
2.放下目的心,增加阅读过程中大脑的摩擦。
3.如何解构一本书:这本书提出了什么问题?写作背景是什么?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一句话总结升华。
4.读书笔记有学问,8类文字提升阅读质量。
六.内容的再创作:如何组织一个讲稿
1.讲书前要了解的两大原则
● 以书为据,别跑偏
● 讲书是再创作,而不是单纯摘要
我发现,越是优秀的老师,越有同理心。他能感受到别人的知识盲区,破除“知识的诅咒”。他能预判到别人可能听不懂某些知识点,于是用一种降维的方法讲给别人听,使其明白。
2.原文和再创作的比例及尺度
● 原文写得好,把它念出来就好了
我一般会选书里精彩的总结性语句做结尾。因为每本书的作者在写结尾的时候都下足了功夫,一般都写得很精彩,很有诗意,所以我会把结尾拿出来做我们整本书的解读收官
● 利用故事把一个道理讲清楚
再创作的过程中,个人的观点和论证方式,或者联想、举例等延伸的内容,最终的目的都不是证明自己正确,而是为了证明书中的观点。只要把这个原则记住,就不容易“注水”。
● 切忌改变书中的观点
● 遵循原书逻辑,有目的性地侧重
3.讲书最重要的步骤是构建坡道
● 建坡道的时候,你可以用书中最打动人的一个点入手
● 一上来就抓住别人的注意力
● 从哪里找到坡道?
4.选取重要章节,陈述整体结
5.要不要写讲稿或书摘?
小结
1.任何知识传播都不能跑偏,以“一手”知识为指导原则。
2.优秀的老师都要二次创作,而不是单纯摘要。
3.知识输出的时候,照搬原文的表达不要超过10%。
4.能用故事说清楚,就不要枯燥地讲道理。
5.解读一本书,重中之重是构建你的认知坡道。
6.构建坡道的几个关键步骤。
7.选取重要章节,陈述整体结构。
8.锻炼自己不要写讲稿。
七.开口讲,还需要做这些准备
1.复盘思维导图,重新熟悉内容
2.调整心态,讲书不为取悦听众
一个人的心态和气质需要慢慢培养,不用着急。
3.聪明地和听众互动
为什么爱很重要呢?站在台上特别紧张的人,往往是因为缺乏爱。
你的价值不取决于别人对你的评判,你的价值取决于你自己——这是最重要的心态。
4.对方比你认知水平高,你该如何讲书?
另外,我还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真正听过很多课的人,在听课的时候,他反而会找到新的灵感和收获。越爱学习的人,越不会说他全部都掌握了,他们一定是虚怀若谷的。
5.如何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所以,要学习好的电影、好的相声、好的演讲,然后进行科学的练习,不断迭代自我。谁都不是天生就会讲课的,我也一样。我今天用的语言模式,所谓的套路或各种包袱,都是在刻意练习中积攒的。只有积攒得足够多,人才能产生创造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6.不断地拓展认知的边界
先学再有兴趣,你的心才可能撕开一个“知识的缺口”。当你打开知识的缺口时,你才能够发现新的知识。
小结
1.复盘思维导图,拯救人类记忆曲线。
2.去除私心,沟通的控场能力从调整心态开始。
3.善用“知识的诅咒”,给比你厉害的人讲课。
4.语言能力靠积累,多看电影、演讲和相声。
5.小心存量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书单。
八.学会绘制思维导图,掌握知识输出方法
答案是掌握一套思维导图构建方法,我认为这是一种高效的“知识输出法”。我每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用思维导图将其进行梳理,这种方法在知识吸收上很有优势,一是看起来非常清晰明了,二是动笔写过的内容更容易在大脑中获得长期记忆。
“樊登读书”思维导图绘制法
我绘制思维导图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准备工具
A4纸一张、黑色水性笔一支。
2、绘制技法
1. A4纸横放。
2.主题写在正中间。
3.用线连接。
4.纯文字型思维导图。
5.一般写7~10个主分支(如果有比较琐碎的知识点,可以单独在纸边记录)。
3、在绘制该书思维导图时主要有两种思路
1.根据书本的章节结构进行划分。
2.根据自己读完之后所理解的内容进行重新解构(这个方式更难,更考验一个解读人的水平)。
4、我构建思维导图的语言有两个特点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思维导图里面很多的话语并不是全部照搬书籍里面的内容,而是我自己的理解。
2.有自己的解读逻辑
作者写书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按照部分、章节进行排列。但是我可以根据自己对于书籍的理解,进行重新解构。
以上四点是我绘制思维导图时的特点和习惯,这是我经过实践,总结出的针对图书阅读非常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