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你所拥有的那些条件。
前言: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段话:
谁曾在年轻时到过一座大城,奋身跃入万千生命热望汇成的热气蒸腾,与生活短兵相接,你迟早会有一瞬,感到自己心中的音乐,与这座城市轻轻共振,如此悠扬,如此明亮。谁的生命曾被如此擦拭,必将终身怀念这段旋律。
我想这也是很多年轻人都把自己“黄金时代”的热血和希望都挥洒在大城市的原因吧,年轻固然一无所有,但正因为年轻也无所不有,大城市有广阔的世界和机遇,也有残酷的考验和艰难的人生选择。
《半个喜剧》里面三个年轻人截然不同的三种生活下,他们对未来和自己不同的期许和人生态度,也是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地方,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都能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引起些许的情感共鸣。而开心麻花团队也通过电影向我们传递一种力量:趁年轻,不要着急着屈从规则向现实妥协,坚持自己的内心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半个喜剧》由周申、刘露导演,开心麻花出品,《驴得水》原班人马打造的一部基于写实的荒诞喜剧——以荒诞的手法和喜剧的形式反映出了当今社会的现实矛盾与自我价值观念碰撞的影片。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半个喜剧的背后隐藏着半个悲剧式的现实,我将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情感碰撞三个方面解读《半个喜剧》及其现实思考。
人物个性鲜明:3个年轻人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人物个性以及人生态度
多维度情感碰撞:亲情、友情、爱情碰撞下探寻自我
故事情节分析:情节伏笔的寓意以及情节推动的瑕疵
1 人物个性鲜明:3个年轻人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人物个性以及人生态度
电影中的3个年轻人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或者坏人,结合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自身性格的养成,他们的人物形象在变化中趋于饱满。他们性格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脱离了扁平化的角色设置。
莫默
任素汐饰演的女主莫默是北京土著,典型的中产家庭女孩,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归国后在北京一家银行工作,她经济独立,家境殷实,正因为如此她不需要为金钱忧愁,不需要思考在北京立足的现实问题。但快三十了,一直没有对象,她最大的烦恼就是被家里催婚,所以当久别重逢的郑多多追她的时候,她对爱情充满了期待。
当她得知郑多多的追求是一场欺骗之后,性格直率且很有自己原则的她坚持要和郑多多的未婚妻高璐沟通,告知高璐真相,揭发郑多多的真实面目。当她和孙同在一起,在与孙同妈妈见面之前,坚持如果孙妈妈问到她和孙同在一起的经过,她坚持要说真话。
但她又是矛盾的,她一开始听妈妈说让她去相亲,她表示极度抗拒,但在受到郑多多欺骗后开始相亲,虽然觉得相亲男不行果断拒绝,但她去相亲的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妥协。这也不是她第一次选择妥协,当孙同向她坦白郑多多有女朋友的事,莫默从一开始坚持要告诉高璐这件事,但在得知他们要结婚后,在孙同的恳求之下,莫默选择了不告诉高璐。
正是这样一个独立直率又有点矛盾的女性形象,让莫默的形象变得丰富起来。
郑多多
刘迅饰演的郑多多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爸爸是北京大型企业的副总,殷实的生活条件让他玩世不恭,把感情当成游戏,在结婚前还同时玩弄好几个女人的感情。
对待兄弟孙同,他从未真心以待,仗着自己给孙同安排了工作,拿着“能帮孙同办好北京户口”的条件将这段友情中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当孙同和莫默在一起时,他强势的宣布让孙同分手,不然就是对不起他,而他这么嚣张的底气在于他认为“孙同离不开他,需要依附他才能在北京立足”,他把孙同当成身边的一条狗。
他自私自利,人生没有底线,他也熟谙众人的心理,所以他确定懦弱的孙同一开始不敢告诉莫默真相,也知道孙同会帮着他瞒着女友高璐,他也确定在自己的花言巧语下莫默和高璐都会相信他。
这样的刻画,能够显示出人性的复杂之处,让郑多多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孙同
吴昱翰饰演的孙同是郑多多的室友,也是郑多多的“救火队长”。他是一名小镇青年,高考考了3次才从老家考到了北京,没有出色的天赋和殷实的家底,像孙同这样的人想要在北京立足很难。
但是郑多多可以改变他的命运,可以说郑多多给了孙同一条走捷径的机会,所以他在郑多多面前是懦弱的,是“老好人”,即使因为郑多多的风流韵事与他吵架,最后也会让步,帮他瞒着高璐,他曾经也暗恋过高璐,但因为性格懦弱,没有勇气表白,现在又不想高璐受到伤害。
直到他后来遇到莫默,一个只说真话和只说谎言的人相遇,他又在母亲、工作、户口和莫默、爱情、自我之间艰难抉择,不能说孙同是一个坏人,但他“老好人”的形象是源于性格的软弱,所以他是一个怂人。
2 多维度情感碰撞:亲情、友情、爱情碰撞下探寻自我
卡贝尔说过:喜剧常常是一出闹剧。
孙同怂的有多荒诞,这部戏就有多喜剧。
而这个荒诞的背后,正是我们这些小人物曾经的疲惫与酸楚。
多维度的情感碰撞,有对亲情的思考,有对友情的衡量,也有对爱情的抉择,3种不同的情感给观众带来了3种不同的启迪。
亲情:“以爱之名”进行道德捆绑,却是一道隐形的枷锁
从影片看来,孙同是单亲家庭,是母亲含辛茹苦把孙同拉扯大,个中艰辛可以想象,因此孙同不敢忤逆母亲的要求和期许,母亲的强势、霸道对孙同的自我塑造意义是深远的。
孙同的母亲早就给孙同规划好了一生:就算是复读三年也要考到北京,要跟郑多多维持好关系以便能够拿到“北京户口”,一切都在“以爱之名”对孙同进行道德捆绑。
在这部影片当中,孙同与母亲有过三次激烈的争执:
第一次是在孙同发现郑多多在结婚前勾搭莫默,为了不让高璐受伤害想及时止损,遭到了母亲强势的反对后,孙同妥协跟随母亲离开;
第二次是与莫默相爱后,带莫默见母亲,却因为 郑多多的态度和之前的误会,这段恋情遭到了孙母的强烈反对,并不惜卖掉老家的房子给孙同增加压力,迫使孙同选择站在郑多多一边而与莫默分手。在这个期间孙同无法做出艰难的选择,在爱情和现实之间两难,最后以孙母装病,孙同与莫默分手结束。这一次孙同进行了小小的反抗,但最终还是选择妥协;
第三次是郑多多与高璐的婚礼上,母亲要求孙同追求高璐表姐,孙同对此表示抗拒,让孙同的母亲很恼火,猜测可能是因为莫默,便又一次逼迫孙同,可当孙同无奈向郑多多索要他表姐的联系方式后,孙同的母亲又难以置信说出了另一段话:
“一切都是你自己做的决定,以后不要因为莫默的事埋怨我。”
但是这一次,当孙同揭发了郑多多放弃了北京户口和工作,
最后牵着莫默的手出现在母亲的面前的时候,他终于没有妥协,而是选择坚持做自己了。
孙同和母亲的这种亲字关系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当父母“以爱之名”对孩子进行道德捆绑,这真的是爱吗?
孙同的母亲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她们爱孩子,但爱孩子的方式值得考量,因为他们从没有倾听过孩子内心的声音,也不会过问孩子是否需要,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孩子“制造条件”。影片将这样的亲情问题展现出现,也是为了给“中国式父母”一些警醒,希望观众能从中找到启迪。
友情: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
莫罗曾说:“友谊不能成为一种交易,相反,它需求最彻底的无利害观念。
郑多多和孙同的友谊里面少了一些真挚,多了一些自私。郑多多一开始在结婚前勾搭其他女人就瞒着孙同,甚至在被孙同发现后强词夺理怪孙同不信任自己。
在一开始郑多多欺骗莫默的对话中,他就这么介绍孙同:因为同情他的家境(乡下来的比较困难)才在家中收留了他……从这里可以看出郑多多的一些真实想法及他内心深处对孙同的不尊重。
他给孙同提供住所、提供户口,但是却要求孙同服从他的条件,获取心理满足感,彰显自己富二代的优越感,在孙同与莫默相爱后,他强势要求孙同分手,并以户口和工作威胁,还从旁告诉孙母给孙同更大压力,可见郑多多对待这段友情的虚假,他以现实利益,去换取孙同的“效忠”和“服从”。
孙同对郑多多很多时候都是顺从、妥协,他的确是一个老好人,但他也是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他的内心对郑多多是依赖的,他是自卑的,他认为离开郑多多他在北京立足会无比艰难,所以他在这段友情当中也是带有私心的。
直到电影的结尾,孙同才终于不再想依附于郑多多,在婚礼上揭发了他,这段友情结束了,属于孙同自己的人生却开始了。
爱情:因为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我找到了自己
孙同会喜欢上莫默,大概是因为莫默就是他想活成的样子吧,坦率、有原则,坚持说真话,所以在最开始遇到莫默的时候,他就已经尝试改变自己,他变得不那么胆小,敢当着莫默母亲的面向莫默表白,于是他和莫默相爱了。
两个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孙同最开心的日子,他们在沙滩、音乐会放声大笑,他给她唱自己写的歌,他从懦弱、自卑、压抑变得阳光、开朗。
也正是在莫默“坚持说真话”的影响下,他带着莫默去见母亲,他告诉了郑多多他和莫默在一起的事实,但令人再一次失望的是,他在现实的压力选择了欺骗莫默,这个时候莫默义愤填膺的指责他:
“干一次这事就会干一辈子这种事,以后为了升官,为了小孩上学,都要说谎。”
他们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两人不能处在一个思维层级,所以她们才有了这一次分手,看到这里我对孙同这个人物的情感是复杂的。他爱莫默,但是莫默的对立面是母亲的强势、是兄弟的威胁、是北京户口和工作,他怂了,但在现实生活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错了吗?
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
千万不要拿别人的软肋作为筹码去考验人性,尤其是在他人深陷困境的时候。这样的“考验”本身就是荒诞且不道德的。
半个喜剧的背后,隐藏着背个悲剧式的结局。所幸最后孙同还是说出了真话,莫默也回到他的身边,帮助他做起了音乐。
谢谢你的出现,让我终于不再妥协,而是为自己反抗一次。
3 故事情节分析:情节伏笔的寓意以及情节推动的瑕疵
这部影片在情节细节的设计方面也让人眼前一亮,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故事推动也愈发有意思:
镜子影像化的拍摄:以你之首配我之身
孙同与莫默去配眼镜的时候,有一个巧妙的镜头错位,借用镜子,孙同的脑袋安在了莫默的肩膀上,而莫默的脑袋则安在了孙同的肩膀上,这种象征意味是很巧妙的,似乎在预示他们彼此精神有了互通,而媒介就是爱情。
鞋子掉进垃圾桶
孙同在婚礼幕后和孙母因为莫默的事情再次争吵,孙母走后,孙同在对生活极度无奈的情况下一气之下对着垃圾桶踹了一脚,脚却卡在了里面,抽出脚之后他的鞋子掉了。
对垃圾桶的那一脚似乎是对悲哀人生的反击,但又立马被现实反打了一个巴掌,就像陷入了泥潭挣扎不堪,他努力在垃圾桶里掏鞋子的样子,就像他努力从人生泥潭里挣扎出来的伏笔。也正是在那一刻他看到了莫默,他似乎一下子清醒了过来,所以他才会冲进去揭穿郑多多的谎言。
《半个喜剧》里面类似的伏笔和暗示还有很多,比如莫默的口红、书包,孙同的眼镜,都对情节的推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这部影片有一点瑕疵的地方在于结尾处,就是结尾处孙同大快人心的揭发与整部影片的发展有些逻辑不顺的问题。
孙同的这个行为显得前后矛盾,他在婚前不告诉曾经暗恋过的高璐事情真相,是怕她受伤。那么在高璐婚礼上,当着高璐父母亲朋的面,去揭发郑多多,明显是把高璐能够受到的伤害最大化了。
这个结局的出现也可以看成导演、编剧的善意,他们想要通过这部影片传递一些希望,让无数个像孙同一样生活在水坑里的你我看到一丝希望,有那么一次机会,能够对现实说不,遵从自己的内心,活出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
4 现实思考:当代年轻人的价值导向和人生态度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从现实与自我碰撞作为切入口,以小人物视角探讨荒诞人生的灰色喜剧。面对自我与欲望、现实与底线发生冲突时,我们有怎样的价值导向的人生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你放弃一段爱情,你会得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和一个北京户口,你会怎么选呢?
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两个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涓生和子君——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走到了一起,在短暂的美好之后,两人又因为生活的压力分开。
人首先要有立足的能力,才能去守护好自己重要的东西,但是通过依附别人的“立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立足,这是苟延残喘。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一定要努力,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或明或暗的规则,从来不缺乏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但没有人关心我们的内心到底想怎样生活。
当我们选择反抗,我们会面对制定规则的人施加的压力,但这就是反抗的代价,承受住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未来,就像影片的结尾,我想我们不要放弃对人生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即使被打击时,也要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选择你内心最想去的地方。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面写道:
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希望我们都有突破束缚、忠于自己的勇气,义无反顾的选择并坚持我们想要的生活,守住自己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