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父母从小就培养自己的孩子要有礼貌,见到叔叔阿姨打招呼,客人来了装茶倒水等,不得不承认,这种教育传承了数千年都没变过,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做到的。古代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传承到了现在,成为了教育孩子的经典案例。
但是,当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要懂礼貌,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教育孩子时,或许有些事情已经逐渐开始变味了。
中国式礼貌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家长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它的影响,成为中国式礼貌的传播者。但是这类礼貌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违背了孩子本身的想法,孩子因为所谓的礼貌而勉强自己、不开心,甚至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但是家长们能意识到自己正在传播中国式礼貌吗?
”中国式礼貌“表现在那些方面?
▶ 大的必须让小的,自家孩子让着别家孩子。
想必这是大多数孩子经历过的痛苦。比如小区里面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发生了争吵,有些大人为了和别的家庭礼貌相处,通常对自己的孩子说:“礼让一下别人“,特别是当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大的时候,父母就会说:”你都这么大了,难道不懂得让一下别人吗?“
▶ 见到长辈要知道“礼貌”问好
见面问好,尤其是见了长辈要问好,这是世界性的礼貌。这本身也是基础的社交礼仪,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父母带孩子外出的时候,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在外面不管遇到什么人,但凡有点熟的。就会强迫孩子向别人打招呼,已显示孩子是一个懂礼貌的人。
▶ 面对夸奖时,不自谦就是骄傲。
很多孩子生活在没有夸奖的环境中,失败的时候,这些孩子会被批评;成功的时候,这些孩子会被严厉对待。并且倘若有其他人夸奖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出于中国式礼貌还得一个劲地贬低孩子,似乎把承受夸奖就是骄傲的表现。
”中国式礼貌“带来的不好之处
▶ 孩子无法表达真实的感受。明明不想忍让,却因为年纪更大而不得不忍让;明明想要得到夸奖,却担心被误认为不谦虚;明明不想和不认识的人说话,却必须装作热情大方的样子打招呼;明明觉得很委屈,却不得不表现得大度原谅别人。孩子的所有情绪、感受都被中国式礼貌压抑,为了获得长辈们更好的评价,装成他们最喜欢的孩子,所以孩子也是很辛苦的
▶ 过于谦虚和谦让导致孩子变成自卑的老好人。倘若父母长期要求孩子谦逊,那么得不到一句夸奖的孩子慢慢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也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而当谦让变成命令时,孩子为了不被贴上“小气”的标签而忍让,也会渐渐失去表达的意愿,成为了为了讨好别人而勉强自己的老好人。
▶ 让孩子变得怕生,拒绝与陌生人接触。倘若孩子被迫与陌生人打招呼,那么等孩子长大之后也无法忘记自己当初与陌生人打招呼时的难堪与痛苦,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才会说自己畏惧与不熟的人打招呼,倘若远远的看到对方,就会绕道走。
礼貌是应该的,可要怎么去学呢?
▶ 家长以身作则
身为父母我们应当在孩子打招呼前,尊重一下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不要一上来就以一种命令的口吻来让孩子叫人。我们家长可以先起个头,对双方做一个相应的介绍,让彼此之间先打开沟通的大门,给孩子提供一个示范和缓冲的时间。
这样孩子就不至于因为一时的惊慌失措和对陌生人的抗拒感而不敢开口,只要相互介绍之后,孩子自然就会不那么排斥,下次见了面也愿意向对方主动问好。
▶ 不要逼迫孩子让出物品
每一位孩子都属于一个单独的个体,我们在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不要强制的去逼迫孩子让出属于自己的物品。
家长应该询问孩子的个人意愿,让他们决定自己个人物品归属的权利。若孩子不愿意,我们不要逼迫孩子或者将孩子手里的物品抢过来,而应该说:"孩子等你玩完之后,再把自己的小汽车让出来,好不好?",并且教导孩子学会分享。
▶ 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表扬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斯坎贝尔曾经说过
每个孩子都具有一定的情感需要,这种需要决定着孩子行为中的愉悦、满足、高兴。自然情感越充实,孩子的情绪就越高涨,这种行为也就越好,可以让他们发觉到自己时刻处于最佳的状态。
所以,我们下次应当多给予孩子一些表扬,而不用这种刻意贬低孩子的方式来向身边的人证明谦虚,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在事情上得到认可,做事情会越来越有信心。
最后望家长们学会避免以”中国式礼貌“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应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的成长。
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晋状学堂。
晋状学堂与您一起,携手共创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