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看似稀松平常,其实是关乎生命、关乎健康的大事。读书,也是如此,看似无用,实有大用,是关乎教师专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大事。
笔者第一学历是中师,起点不高,但工作十八年来,我从农村初中到省重点高中,从偏远的乡镇到美丽的苏州,从一线教师到高中语文教研员,一路走来,虽有艰辛,但也有小小的成就感。可以说,读书正是我徐徐飞起的引擎,是须臾不可离开的呼吸。
我一直认为,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当今社会,躁气与戾气弥散日甚,很多人难以获得澄澈、自在、从容的心灵之境。而要消除人与自我的隔阂,读书、闲坐、行走等都是让人体验到“我在”的方式。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说:“幸福生活就是事业顺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空闲时间看自己喜爱的书,以及在海滩上散步看日出与日落。”幸福生活的这四条标准其实就是着力解决人与物、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而这三组关系中,人与自我的关系尤为重要,它涉及到心灵的安顿与归宿。有空闲时间读自己喜爱的书,这条幸福标准其实很高。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很多人最缺的不是“钱”而是“闲”,于是越忙越不读书,越不读书越忙。忙者,心亡也,读书,能够帮我们找回自己的心。越忙越要读书,而越读书就会越悠闲,因为你或者在读书中找到了更高效的处事智慧,或者在读书中彻悟了“事非看破不能闲”的道理。
我提倡,到山林、田野去尽情享受呼吸。那里的氧分子最充足,做上几次深呼吸,你整个身心都会很惬意、很清爽。读书也是如此,我们要读那些具有山林气、田野气的好书,读有大智慧、大情怀的好书。读卢梭的《爱弥儿》、洛克的《教育漫话》,你会发现先哲们早已探讨过“完整的人”的教育。读《窗边的小豆豆》《夏山学校》这类书,你会见识到另一种教育生态,你会更深地理解这句话:老师应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老师所希望成为的样子。我倡导异质阅读、野性阅读,在陌生的书里找到熟悉的自己。
青春版《牡丹亭》里,柳梦梅赶考途中,饿昏倒地,被好心人扶起,人家问他:你是何人?但见柳书生呆答:小生乃读书人!全场笑喷。一个整天把自己定位为“读书人”的人,是相当授人以柄的。读过几本书,真不值得拿来说事,正如一只蚕它吃掉几簸箕桑叶,是不值得炫耀的,——关键还看吐出的丝是否白而长。评价读书人,不是看他读了多少本书,而是看他将书中的智慧转化了多少变成他生命的智慧。读书之道正在一呼一吸之间,吸为基础,呼为结果。读书要能最大获益,需要完成呼吸之间的转化。艾德勒说:“你真想拥有一本书,你就把它讲出来。”“呼”,就是讲出来,或用文字,或用口语。在这个过程中,“吸”会更深入、更全面。对陈日亮老师倡导的“以言传言”的阅读法,我深以为然。
在我不算长的读书史中,有几本书起过救援我心魂的作用,如弗兰克的《活出意义来》、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等。人与书的相遇是很奇妙的事,一本书能走进你的生命,不仅是因为这本书本身的内容,还与你当时的境遇或认识相关。有些书在你年轻时曾深深打动过你,但是当你若干年后重新翻阅,却很难体验当初的感动。因此,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一些好书能介入你的生活、你的生命,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
我是在略有颓废的日子里遇上弗兰克的《活出意义来》的。书不算长,我花了三个多小时几乎一口气读完,心灵变得澄澈、明净,仿佛被圣洁之光沐浴。1942年,犹太精神医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连同他的亲人,被纳粹关进集中营。三年后,他被解救出来,而他有孕在身的妻子和其他大部分家人都早已不在人世。1946年,他用了9天时间写下他在集中营中的经历并出版。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人是为某种意义而活着的。他说:“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总会朝着某个方向前进,也许是为了某个人或某件物,总之是为了追寻某种意义。一个人愈是忘我的生活,愈是为所爱之人、所爱之物燃烧自己,那个人才愈加是一个真正的人。”他告诉我们,追求幸福,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追求幸福,那么肯定得不到幸福。幸福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到伟大事物中,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读《活出意义来》,我感觉抑郁之情一扫而空,感觉有一种很强的力量将我向上牵引着……
读书,还可以成为一群人的有氧运动。2013年9月,我牵头成立了“玖玖雅集”教师书友会,想为爱读书的老师提供交流的平台。听别人聊书无疑会从中获得启发,而发言者更是受益者,会在表述中加深对书的理解。“玖玖雅集”的宗旨是: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雅集成员有一个共同感受,每次雅集活动后,我们的精神会更为明亮,因为读书让我们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
其实,谈读书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读书是私密性很强的事,像蒙田就不主张将书房示人。诸葛亮年轻时与徐庶等三人一起读书,“亮独观其大略”,而“三人务于精熟”,诸葛亮内心大概有一点瞧不起他们的读书方式的意思,终于忍不住评点:“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而当三人问起诸葛亮将来会做到多大的官时,“亮但笑而不言”。很多人很佩服诸葛亮的读书智慧,但在我看来,徐庶等人的“务于精熟”的沉潜功夫同样可贵。犹如每个人的呼吸有疾缓长短的区别一样,每个人的读书也都是独一无二,难以复制,难以模仿的。
读书,就是你我的呼吸,你说呢?
(作者:徐飞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注:此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6.9.19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09/19/content_46323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