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刚刚结束了一份为期四个月的实习。早晨醒来,发现自己不再需要穿好小西装,踩上高跟鞋,挤上人流汹涌的地铁,内心竟没有一丝放松的喜悦,扑面而来的是一阵失落和怀念,还有对自己剧烈成长的深深思考。
这四个月里,我学生思维的认知被一次次打碎,我一次次俯下身来拾起碎片,再完成一次次的重建。我仿佛可以听到自己的骨骼生长的声音。我将把对我影响最大的三点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
1.沟通的本质是挖掘需求
沟通分为理解和传达两部分。
理解的意思是我们要挖掘一个指令或一句话背后的真正含义。当领导请你帮他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领导要我去做这件事?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做?怎么把这件事做得更快、更好?
其中,理解“目的”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以目的而非结果为导向,才能避免自己只是在做机械式工作,而能够发掘事物背后的规律,站在上级更高的视角看待问题。
而意义,是要我们明确这件事的重要性。它与目的一起,构成了一件事的核心。
探究为什么是我去做这件事,可以让自己明白:领导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我?是因为我自身的优势,还是因为这是我这个职位的基本职能?这对于理解分工,认识自身特质都有重要作用。
认识并改进方式方法,则是执行层面的重要考量。我们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完成,而应该是尽可能超出预期的实现。
比如,在我实习期间,我探索出更合理的数据库查询方式,极大地减少了数据错误率;帮助经理把行业报告直接转换为演示形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帮助同组实习生建立了更高效的邮件管理方式……这些都不是领导直接交代我去完成的事情,但我用更好的方法达到了同样的目标。
其实,以上这些归结起来,本质是思维模式的培养。这种思维模式,也可以迁移到知识的学习,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上。就像《批判性思维工具》里讲深度学习,说学习一门学科,必须要了解这门学科的思维模式和内在逻辑,包括目标、核心问题、基本概念、信息及意义。仔细想想,这和我们理解一件事或一句话的本质是一样的。建立这种思维模式,会对我们大有裨益。
传达是将已理解的信息表述出来,目的是让别人听懂。这里的目的非常重要。我曾经觉得,说话只是要表达自己的看法,给自己一个出口,而并没有意识到,传达的真实目的其实是让对方在最短时间、用最少精力理解清楚。在工作场合尤为如此。这也是理解对方需求后得出的结论。
接收信息最快速、便捷的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结论先行,也就是金字塔结构。
在这里推荐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一书。金字塔的基本结构是:中心思想明确,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这种思维和输出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在有限时间里,简明扼要而富有逻辑地传达思想。
邮件是工作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有几个小技巧分享给大家。
1)按金字塔原理书写邮件,先写明结论,再列出支持文件和数据;
2)重要的部分加粗或标红,如日期、地点或重要指示;
3)内容分条列出,不要大段叙述;
4)帮领导或同事查找信息,附上信息来源(如网页链接、行业报告等);
5)邮件末尾添加签名,体现专业性和规范性。
2.时间管理的核心是精力管理
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时间管理就是分配做每件事所需要的时间。但在我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开始逐渐理解到,时间管理不仅仅是切割时间这么简单,它的核心实际上是切割精力。
时间和精力的区别在于,时间只是一个维度,而精力包含时间、注意力、投入度、身体能量等;而且,每天的时间是固定的24小时,而精力却可以补充或更快消耗。实习期间我有幸遇到的三位经理都有非常强大的精力管理能力。我总结了他们的共同点,分享给大家。
1)任务优先级分类
每个经理都会同时负责多个项目,他们会把项目的重要性分为H (High),M (Medium),L (Low)三个等级,并实时更新项目进度,用表格总结跟进。在H级项目上分配最多的精力,L级项目穿插完成。
2)确定限速步骤并优先解决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首先理解达成目标的关键问题,也就是限速步骤,并集中精力解决它,这样,其他的步骤就会顺利很多,并且不需要占用太多精力。我觉得,在优化做事方法时也一样。首先找到最耗费时间或最低效的步骤,然后探究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式,就有可能找到突破口。
3)找到适合自己的精力补充方式
每个人补充精力的方式各不相同。内向性格的人更倾向于从独处中补充精力,外向性格的人则更喜欢从聚会、交谈等社交活动中汲取能量。如果无法合理规划精力的分配,不及时补充精力,可能一天还有8个小时的时候,你已经无法集中注意力了。我的一位经理每天下午3点左右会散步半个小时,因为他觉得下午自己会经历一个注意力低谷,这是他补充精力的方式。另一位经理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跑步,锻炼体能并与自己独处。找到自己专属的精力补充方式,对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都十分重要。
3.目标驱动≠恐惧驱动
我刚刚开始实习的时候,精神非常紧张,总是担心自己达不到领导的要求,把事情搞砸。我的一位经理告诉我:“你要放松精神,才能更好地看清目标,并心无旁骛地努力。”我深以为然。
当我不再去想搞砸了怎么办,如果犯了错误别人会怎么想,而是集中精力去思考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出现突发情况怎么应对才能重回正轨,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从容与自信。
总之,走出舒适区的每一段经历其实都是思维格局的升级。最终决定我们能走多远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模式。努力理解每一件事情背后的逻辑和意义,我们都将更快成长。
愿每个人用力生长,让生命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