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伟大的至圣先师,一部《论语》虽不能全面反映他的伟大,但也足以体现圣人的智慧。
由于时间的久远和语言体系的变化,我们对其中一些精彩的内容总是难以理解。于是,不同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论语》进行了各自的解读。就拿这句“绘事后素”来说吧,出自《论语·八佾》篇第八章,钱穆、毓老师、杨逢彬、唐翼明、南怀瑾等先生都有过很有道理的解读。
我也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比较接受“素在前”“素为本”的观点。也就是必须先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再进行装饰和描绘才有可能“美上加美”。否则就会出现孔子在《公冶长》第十章里所说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如果只这样说,既枯燥又不好理解,我们一起来看故宫博物院武英殿里展出的马家窑文化,不过不是看展品,而是看墙上展示的“马家窑文化陶器线描图”。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主要有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马家窑的彩陶文化达到了世界的巅峰,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为世人留下了图案精美、内涵丰富、数量众多的彩陶器物。专家们对彩陶纹饰图案的深入研究,使马家窑文化逐渐拓展向中华文明起源的多个领域,对民族学、民俗学、哲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都有借鉴意义。
在展板上,彩陶的彩都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些简单的线条,但无论是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盆”“带盖罐”“尖底瓶”,半山类型的“彩陶豆”“长颈壶”,还是马厂类型的“折腹盆”“双耳彩壶”等,都呈现出一种原始而纯朴的造型,表现出一种爽朗明快的节奏,形成了典雅简练的风格,都以一种纯粹的韵律美来展现远古陶艺工匠们对美的追求。
这些简单的图案就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素”,有了它们再加上或墨或朱砂或黄的色彩,经过火的烘烤,表现出强烈的装饰性,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