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是个比较有意思的存在,你费心思写篇一两千字的原创,还配图,但其点赞和评论通常还比不上你随手发的一道菜,或者一张电影票。这是一个碎片化的读图时代,而且,你提供的话题要具备广泛的参与性,譬如目前正奔着30亿票房去的《战狼2》,有几个人关心你大学四年的陈年旧事呢。
观察评论的角度和内容就更有意思了。有人推荐你在影院旁边的某家饭馆解决午饭,由此引发关于卤煮、拌饭、盖饭、螺蛳粉的讨论;有人质疑你对电影的评价,我于是不得不解释那短短一句点评字里行间的意思;还有说“同意”、“很棒”的,我就不大明白这是评论电影本身呢,还是我的观点了;有一两个羡慕我独自一人爽的,还有个别人不客气地指出来,这一定是免费票,否则我不会去看。还还用说嘛,上面印着“工会券”的啊——读图都不仔细。
独自一人看场电影,这种经历还是头一回。免费不是原因,电影火爆不是原因(我一向对一窝蜂的场景避而远之),而是一个人闲极了,在家翻领导的皮夹子,发现过期的、快过期的电影票兑现券好几张!
回来说说《战狼》。我仍然觉得从影院走出来后的那一句点评是很准确的,这是一部美国大片风格的中国电影。说一下我理解的美国大片风格吧。首先是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单枪匹马能够拯救国家、甚至全人类,逗我玩呢吧这是。电影开始没多久,将军对吴京说,你要一个人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坐在我旁边的观众噗嗤笑了。第二,是情节和细节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我方战舰对吴京的手机进行定位后,将军下令“发射!”,难道吴京是朝鲜战场上喊“向我开炮”的王成吗?发射的导弹为什么只专门炸坏蛋的坦克?玩具大小的无人机能发射子弹?非洲战乱国家的4G网络超级好用啊,视频连线杠杠的!最后,就是各自要传达的精神,在它那叫美国精神,在咱这叫主旋律,譬如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大国崛起,强军建设甚至可能还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我说京东上的茅台53度飞天得凭运气才能买到呢,原来运了好多给非洲人民消费了。
另外一个深刻的印象是《战狼》对美式大片照单全收式的模仿。电影开始展现主人公非凡身手的小试牛刀;英雄美女在生死考验中产生的情感和炮火中的热吻(咱们这回稍微低调些,因为原配还活着,不能放肆);正反两派代表人物的终极博斗,英雄命悬一线逆势反转;电影结束时,在世界某个犄角旮旯隐居的英雄接到执行下一次任务的通知——观众们,请等待续集!
模仿也是一种有益的学习,也有高下之分嘛,所以对电影总体我还是点赞的,虽然里面的几句口号式台词显得假,但我还是在一瞬间激动得鼻子发酸——在电影里喊口号总比在主席台上喊口号的感染力要强得多,因为这是读图时代、多媒体时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