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没能抗拒得住。几年没有坐在电视机旁追过剧了,最近竟然因为这部《军师联盟》一改往日洗完澡就陪着儿子睡觉的良好习惯,待儿子熟睡,便蹑手蹑脚跑到客厅打开电视,尽性地投入其中,不能自拔。
在我看来,无论何时,司马懿(官方称之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都可以说是一位颇有名望的英雄人物。十六岁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时,我被三国里的各路英雄所震惊、敬畏、恐惧,并且心悦诚服,这就是当时它带给我的冲击。没有哪部小说能这样深深打动我,没有哪一个故事能给予我如此令人痛苦的关于人类战争的残酷描述。人的权力意志,人的军事智谋,人的忍辱负重,人的尔虞我诈,人对理想的爱、恨和追求,人的各种神圣的或卑微的使命,等等,所有这些在三国那段历史时期,都可以在一个政治、阴谋和死亡相互纠缠的故事中扎根并且共存。
我热切地相信这部剧中的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人物势必将我们带到一个如痴如醉的让人深信不疑的伟大故事中。而我,渐渐地,被司马懿的足智多谋,隐忍负重,引而不发所折服,他之所以能在我心里激起如此强烈的观看欲望,恐怕很难解释,与其说编剧编的好演员演技棒拍摄水平高超,不如说是随着一个个故事的深入,所带给我的某些启发,某些智慧让我难以忘怀。
当华佗被杀,行刺曹操失败后,一些汉朝老臣被拿下,包括杨彪(杨修之爹),司马防(司马懿之爹)。当司马防被曹操质问罪名时(作为京兆尹,负责布防,治安,刺客事件要负主要责任),司马懿挺身而出,一副巧言令色让曹操刮目相看。
“司空明鉴,我父是说,他绝对没有参与董承谋反之事,我父放松审查,是为了鼓励许都才子踊跃赴会,只是不幸混入了几个刺客贼子,但现在天下之人,皆撟因司空求贤若渴,实是维护了司空,维护了汉室的千秋大业。”
杨修为救父使坏陷害司马防,假造了司马防与袁绍的书信致使司马防被安排处死。这起冤案,激起了司马懿的斗志,他发现,在这些案件背后一定还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可能牵涉到更多重要人物。因此,他找到一个关键人物,荀彧。
“令君乃是司空最信任之人,昔日天子流落,是令君首倡司空迎天子于许都,才有了司空今日之大业,令君一定愿意看到,汉室与司空和睦相处,而今满朝汉臣,皆因董承一案人人自危,此情此景,绝非令君所乐见。学生恳请见家父一面,一定让家父如实招认。”
“学生会对家父说,如有冤情,切莫屈打成招,以免牵连太多无辜。”
这最后一句话充满了威慑,切中要害,荀彧本也是同道中人(参与谋划刺杀曹操),何尝不担心被揭穿。把荀彧拉到同一条船上,这正是司马懿谋略高明之处。
司马懿掌握了杨彪手中握有盟书的证据,杨修为保全他爹,预对司马懿除之后快。也利用计谋拉荀彧下水。
“令君坦荡荡,可司空生性多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们要保住盟书上所有汉臣的命,唯独死人是不会把秘密泄露出去的,令君再约司马懿一次吧。”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因为司马防抵死不肯认罪画押,荀彧便请书法精妙的杨修伪造其字迹,杨修急中失策,伪造了字迹,让荀彧确认了他伪造书信的事实。
刑场上,司马懿及时出现,把杨修吓了一大跳,从某种程度上说,杨修已经有点乱了阵脚。
“草民有证据,我父冤枉,请诸公明查,我父供状上的画押便是证据,我父供状上的签字,乃杨修模仿我父笔迹,亲笔所书。”
“此事足以证明,我父私通袁绍书信,亦是杨修所为。”
“我虽然可以模仿你爹的字迹,不代表那封信就是我写的,我为何要陷害你爹,我告诉你,别说你爹现在意图谋反,就算他平平安安身居高位,我依然看不起你们家,那个金碗是你们家的(书信藏在金碗中,没有人知道)。。。。”
我一直认为,杨修博学多才,敏锐善变,结果却自掘坟墓,自已给自己挖了个深深的大坑。看到这里,不免心生快意。
最后,再来谈谈荀彧,他目前可以说是内心充满极度的矛盾,一方面他欣赏曹操,相信并支持曹操可以凭借威力扶持汉室,另一方面,对于曹操的欲将汉室取而代之的野心知之甚明,也甚是不安和恐慌。到底是支持还是不支持曹操,他的命运会何去何从?
“臣自知有罪,臣一直怀疑杨修陷害司马防,但因手上没有证据,不好枉加揣测,于是瞒着司空诱供了杨修,臣有欺主之罪。”
“你跟我就不要说那些哄人的客套话了,我给了令君绝对的实权,也就要给令君绝对的信任,但临大事,则能同甘共苦,肝胆相照,你我之间,亦该如此。我已赦免司马防,威立过,该加恩了,诏告天下的诏书该如何写,该令君费心了。”
“司马懿之人,君看之如何?”
“静水流深,臣尚看不透他。”
“好一个静水流深,倒与令君有几分相似。”
司马懿一方面表现的初露锋芒,让人刮目相看,但又不显山露水,让人捉摸不透,这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事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