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新浪浙江的微博上发布了这样一篇报道:“浙江1[#丈夫肇事妻子顶罪#]义乌高某开车带妻子女儿回家,一不留神把一老人给撞了。夫妻两人做了一个决定,由妻子陶某顶罪,最后却被4岁小女儿给揭穿了。妻子表示,自己没工作,丈夫被抓则家里没了经济来源。”看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微博下的评论却让我对于这个社会的三观“肃然起敬”。
微博下最高赞、最多的评论就是:
“可以理解妻子为丈夫顶包,毕竟丈夫是家中的经济支柱……”
“其实人家愿意负责了,只要老人没死,谁顶包其实没什么区别”
“孩子如果20岁,经过社会洗礼了就不会这么做了”
……与此之类的评论实在是让我有一种“妈卖批”甩你一脸的冲动。
我不能理解的第一件事:为什么妻子顶罪的行为可以理解?
“因为丈夫赚钱啊,妻子没有工作啊”
可是妻子并不是没有工作能力啊?难道去找份工作比去顶包还要难吗?
“可是家庭收入会减少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学历技术。”
女性赚钱能力比男性差——首先这本来是个伪命题,当然妻子最开始进入工作时可能并没有丈夫赚得多;其次,学历并非是影响赚钱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技术大多也都是熟能生巧的一项能力。
“老人家又没有死,他们也负责任了呀,其实谁去承担是一样的”
Excuse me?虽然刑事责任的标准是有伤情评定,但我不知道原来伤情还能大变活人呢,真的好棒棒哦。
“一看你就家庭条件好,没有经历过风雨”
是的,我没经历这种过风雨,这句我还真没法反驳,至今我开车的记录也是被追尾,然后那个人逃逸了(男司机!我摔)
“等你结婚了就知道了”
虽然结婚的誓词告诉我们要共同承担,但不是代替承担。
由于经济的问题,妻子顶包的行为突然出现了一个为家庭义无反顾牺牲的光环,blingbling的,闪得我眼瞎得不要不要的。“你瞧,人家为了家里好点给丈夫去顶罪呢?”“家里不好不容易啊”“真是个好老婆”。多么朴实的利益主义想法,真是婆婆妈妈最喜爱的家庭伦理剧的催泪桥段。我的小学老师说过,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而且经济原因也不是万金油,毕竟这个社会艰难的人多了,难道他们就可以偷抢拐骗然后不承担任何责任或是让家中没有经济行为能力、没有工作的老父母、妻子来承担吗?如果肇事者变成一个富豪或是官员,还会有额外的小天使光环吗?那么我相信公安局一定是比选秀舞台更大的比惨大会现场。警察蜀黍一天肯定要用好多纸巾,估计能给电视剧设计很多泪点,现场直播收视也不错。
我不能理解的第二件事:孩子长大了,经过社会洗礼了就不会这么干了。
当然文字内容不乏为了吸引眼球夸张的手法,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揭露了父母顶包的事实就真的太过“天真”“坑爹”吗?我们曾经为了偷藏一张不及格的试卷惴惴不安,长大了就能为所谓的心安理得的装成看不见吗?也许,这也是成长的一种代价吧。对坏,我们随着年龄的长大日渐包容;对真,我们日渐刻薄。我们为了变得更讨喜、更与这个社会融合,渐渐变成了小时候讨厌的那种人,而这种人有一个不好听却又很多人喜欢的特点:圆滑世故。
按照评论的说法,真的有点为孩子担心,被他人责怪,再也无法坦诚对人。
我不能理解的第三件事:老人又没有死,并不需要……
多赤裸裸的一句受害者谴责论!
就现在而言,我是严刑的推崇者,主要是因为确实日益泛滥的犯罪行为数不胜数,尤其是针对侵犯女性儿童、破坏家庭等行为。但国内一向秉持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事观念,尽量不给监狱添人口,于是许多人越来越难将犯罪行为严肃对待。“老人又没有……”这几年最流行的受害者追责方式,如果在老人没有违规行驶或是其他交通违规的情况下,这对老人来说都是无妄之灾。
我知道这个社会大多是灰色的状态,很难维持非黑即白的分明状态,但没有人应该为他人的过失承担责任,受害者更不应该被追责,揭露者也不该承担无妄的舆论压力。也许就事论事对于人们来说太过冷血理性,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