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o the wild
一个人在家的台风天,特别有耐心坐下来看电影,享受孤独的过程。和克里斯不一样的是,我直面孤独的方式是打开电影,静静地通过一帧帧的画面,通过揣摩人物的心情来代入自我的情感,从而找到一种共鸣感。这和看书的体会大体是相同的,兴许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内容吸引到自己,只是几个场景甚至是那么几句话让自己产生了“啊,那不就是我现在嘛”这样的想法,所以即便没有人分享这种喜悦感,也让人觉得至少这个世界上会有人和你一样,经历着同样的挣扎、痛苦、亦或是喜悦。这种感动,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孤独的解药。
因为现实生活中,很难遇到琴瑟和谐的知音,即你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方就能立刻明白你的意思,甚至你说上半句Ta就能猜到下半句这样的人。心灵相通的人实在太少,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受教育的层次参差不齐,和你看过一样的书一样电影的人都未必会和你有一样的感悟,所以如果真遇上soulmate的话,那叫三生有幸。更多的时候我们交的朋友,只是流于表面,渗透不到心灵。好比发个朋友圈多数人只会点个赞一样,评论都不一定懒得打。
从这个角度来说,特别能理解克里斯。毫无疑问,年轻人总是冲动的、热血的。敢于独自踏上荒野之路的克里斯有着常人没有的勇气,内心长期向往的那种自由感和归属感,包括逃离原生家庭的迫切感支配着他一路向北,摆脱society的物欲横流。当然,近来开始追求极简主义的自己,非常羡慕这种没有钱生存的状态,非常原始,非常natural。然而另一方面发现,缺少了社交的日子很多时候真的是封闭了自我,感情难以得到排解。电影里难道不也是一样吗?真正快乐的时光其实并不是在神奇巴士上度过的那几十天,而是他一路上遇到的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带给他的。与路人们的交集带来的情感交互才让他最后写下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这样的感悟。人是感情动物,不是原始生物,在经历了这样的社交之后,我想最后电影里的克里斯终于得以与自我和解,可以微笑着去拥抱自己的父母,不再带着仇恨和厌恶去看这个世界。结尾眼角流下泪水所看到的世界,如同那片巴士窗外的天空一样纯净、美好。只是,克里斯用尽了他的生命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只需要用一部电影的时间就能过完别人的一生,这是短短2个多小时的电影带给我们的意义。而我现在明白过来的是,珍惜眼前的一切。即便是孤独,也有其美好的一面,静候希望。能拥抱的时候尽情拥抱,能微笑的时候也不要吝啬笑容,也许下一刻就能遇见一个路人,尽管Ta可能与你的人生只交集了几个月、几天、甚至几分钟,但教会你的有可能是狩猎、割麦、雕刻,谁又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