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为什么一定要去大城市。”
几个月前是高校开学的日子,表弟来找我寻求安慰。
说自己考上了一个不好学校,在北京,是一个专科技术学院。
在我的印象中,表弟是一个十足学霸,成绩可以说是非常优异。
但是,我经常逛简书,我知道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有时候考差了一点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我没有想在成绩上做一些诧异的反应,而是小心翼翼的换另外的方式。
也没有提什么本科与专科的区别大小,我只是和他聊了聊,读大学为什么一定去大城市,即便是选择差一点的学校,也要如此。
(1)
那段时间,刚好在罗辑思维听到一个观点,如何选择一所大学?
和我们普遍的观念不一样,在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我们都把专业当作未来一生的路。而罗振宇认为:城市最重要,学校次之,专业最不重要。
以前我们填报志愿时,很多学生和家长第一考虑的应该就是专业,把专业当作我们未来一生要走的路而将自己先行绑定。
一心追求热门专业,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专业热度高就意味着前景好,自然也就意味着毕业后找工作就容易,挣钱多。
讲真,这些话要是放在2014年以前还是有些道理,可在如今的这个时代中看来,就没那么管用了。
这些年互联网技术疯狂的发展,在互联网大时代的冲击下,几乎没有什么绝对独立的行业,所以又哪敢保证什么是绝对的热门,什么是绝对的冷门?互联网的思维就是连接一切。
时代变化莫测,更新迭代速度太快,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所有的冷门,都可以玩出热闹的新花样。
所以,在专业上我也没有过多的去和表弟较量,我知道既然是专科学院,那肯定会是他最喜欢的专业。虽然他说他的父母不喜欢,但我还是只为他点到为止。
因为,对他来说,最失落的不是专业,而是学校。
所以,我想最能安慰他的,大概就是这座学校在大城市,这就足以弥补它是本科还是专科了。
(2)
我也是在即将毕业找实习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大城市真的就意味着更的资源和机会。翻看了很多招聘APP提供的职位,以及一些心仪的公司的宣讲会安排,全都清一色的局限一二线的大城市。
而每当我把招聘软件的地址定位到自己的学校城市,列表中的职位数量马上就变得空空如也,还有工资的数字也锐减下来。
当年满眼懵B的要上一个本科学校,甚至不考虑学校的所在城市。直到后来去到大城市做一个短暂的实习才明白,要边工作边适应从凋零到繁荣的环境,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特别是对于一个,在此之前没有过工作与实习经历的人来说。
大城市的环境,重要的不是可以早早的让象牙塔里的人看到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而是它的确可以给我们提供小城市和学校提供不了的资源。
喜欢的明星开演唱会在别的城市,崇拜的专家开演讲在别的城市,喜欢的圈子有个小salon也不在自己的城市,那些在手机看到的大咖名人、科技产品、新奇设备、各种NB的大会、各种新鲜活动,甚至是刷屏的广告,都没办法亲自去看一看。
也许,有钱有精力有时间,一张机票哪里都能去,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可如果我人在那个城市,即便我视角再小,我也是经历了。
哪怕是地点不在我的小学校,可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这个城市,主办的场地和学校就在一站地铁距离的不远处。这就是大城市才能给到的人生经历,别谈什么“人生靠自己努力哪里都一样”的鸡汤,但凡有选择的机会,和这个社会最前沿的文化接触一定是人生的财富。
(3)
同样是大四找实习,有人写的是大学做过的社团经历,而朋友圈的另一位同伴,已经在杭州阿里巴巴总部做了两年的实习。
这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来自简历毫无特色的法术伤害!
有时候,光有一颗想努力和实现的心是没有用的,还得有正确的机会和实习的资源才行。大四的时候翻看了很多合适的实习岗位,但大多数都在广州深圳,每星期的实习岗位工作安排完全合适,如果和公司在同一个城市的话。
因为距离较远,即便每星期只有几节课,也只能呆在学校蛰伏。毕竟,靠机票来回赶路实习是不可能的。
可偏偏不巧的是,各种实习兼职的经历对于找工作来说又非常重要!
和打野开局双Buff一样,如何利用好渠道找到更好的可利用资源、兼职岗位也十分重要。
(4)
基于以上思维,我和表弟好好的谈了即便是专科学校也不要紧,毕竟在大城市以后能帮助你成长的资源还有很多。
最终我还是好奇的问了一句是什么学校,在北京哪里?
“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表弟回复我。
我还以为北京只有清华北大这种名牌学校呢!
我没再说什么,我惊叹于自己安慰人的技巧。
_
文| 旁边有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