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治水
180743颜文浩
熙宁十年(一零七七年)苏东坡正在徐州做官。徐州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为军事要冲。当地有上等花岗岩、煤、铁出产,东坡对他们的开采也让徐州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和螃蟹也种类繁多,所以他称之为“小住胜地”。
但值得一提的是,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如若有暴雨急骤,一旦突破了南边的高山,那么徐州将会遭受洪水的冲击,面临被水淹的危险。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以后,洪水到了徐州。水是黄河水,在北边五十里处向东决堤。一开始,水势慢慢漫延,淹没了几百方里。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挡住了,于是又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涨到了有两丈九尺深,比城里的街道还高。
东坡一看不得了,这水要是淹到城里头,那就是一场灾难。于是,东坡干起了旧时候大禹的活,同样是治水,同样是好久好久不回家。他就住在城墙上的棚子,几十天不回家过夜,就监督兵士加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但苏东坡心头一转,不对!要是让这帮有钱人家跑了,那贫苦百姓们岂不是人心惶惶?那怎么治得了水呢?于是,东坡以“我不走,你们也不能走”的说辞,把大家又劝了回来。毕竟太守都选择待在了最前线,自己这有钱有力的,要是跑了,又得罪了太守,又让家族蒙羞。这万万不可啊。于是大家又一起回到了徐州。
事实证明,有这样一位以身作则的太守是一件幸事。当东坡来到军营恳求禁卫军的帮助时,指挥官欣然应允:“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这样,防水工程的人力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里头写到“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防堵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由此可见,除了监工,苏东坡也在为这大工程的规划出力。不难推测,如此大型的工程后面牵扯的计算肯定是相当复杂的。而苏东坡在监工的同时,还能兼任规划的职责,保证不出错,这实在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一件事。
最终,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又被引回了黄河旧水道,在东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开始撤退了。
鉴于这是一项了不得的成就,皇帝为此特颁圣旨嘉许,为东坡拨款三万余钱、一千八百余石米粮、七千余名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治水成功为东坡带来了许多名气,也让历史上的东坡形象丰满了不少。这样为国为民的诗人值得我们铭记。
�+�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