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累的时候,看了一下公众号推送的文章,知识分子一片推送《这个临别赠言值千金:中国科技有三害》,点开看了一下感觉写的挺真实的。连接地址:这个临别赠言值千金:中国科技有三害
被采访者是北京大学,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成绩让麻省理工大学向他发出了邀请。所提到问题,是站在他的高度看的,我只是一个在读的学生,也没有这么深刻的理解。但是对于其所提的问题,多少还是有些感受,只是感受的强烈与否的问题。只是有段话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
“一个问题是,我感觉国内的学术界有些地方比较浮躁。”许晨阳举了个例子:跟自己在国外的时候那些博士同学相比较,感觉国内的博士想得比较多。“我当时在国外的时候,对学术之外的事情,比如说毕业后怎么发文章、几年以后怎么职称晋升、竞争什么人才计划等,都考虑得比较少——大家要更单纯一些,想得最多的是怎么把学术做好。”
做科研的时候,想的最多的确实应该是怎么把学术做好。但是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是这样的,要考虑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情况,兰州大学那位同学不幸离开就是例子。他也想完成自己的科研,想做的很好,但是现实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结果。
学生在校,并不是只是简单的做好自己的科研,搞好自己的研究,更多的是跑腿,干一些琐碎的零碎事情。帮老板洗车,帮老板取快递,帮老板带饭,帮老板带孩子,帮老板报账,写其他专业的教案......更多的时候,学生更像是一个搞后勤或是秘书性质的行当。而且这个做的好的话,毕业不是问题。但是,由于我的犟脾气和反抗,事情做了,却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仍在挣扎中......
而且在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很奇怪的氛围。不知道有没有人相信,四个人的小团体,会出现3个群。刚开始我也不信,但是现在我真的信了,这是真实存在的。一师弟,家庭出身并不了解,只是知道这师弟来了之后,逢年过节必定会给老板送礼,暑假寒假来学校必定会带大包小包的礼品,在其他人还没到之前放到老板办公室。教师节,大家商量着给老板们买束花,但是师弟却要单独送教师节礼物。刚来时,这师弟比较任性,想干的事情,和自己利益切身相关的事情,都很积极,但是凡是和自己无关或者是自己不想干的事情,是绝对不会动手。因为课题组事情比较多,涉农,而且男生又比较少,矛盾就自然激化了。后来应该是老板找其谈话了,有所收敛,大家集体干的工作,会表现的很积极,很主动的干活。除此之外,其他的没有什么改变,会明确提出,不,我不去,你去吧...而且对于在老板身边比较红,和老板能搭上话的师兄或师姐安排的活,虽然心里不愿意,但是还是会做。但是有时候,也会据理力争或者直接推掉,问为什么要他干什么的。这种氛围现在是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之前都觉得学校里面,至少学生之间并不会有这些社会上的气息存在,但是现在看来是错了。而且我还一直不愿意承认这是事实,是确实存在的现象。毕竟学校和社会差不多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存在老板和员工这种雇佣关系。
其实还想说一下补助的问题,想想算了,不想惹这么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