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疫情首先在吉林省爆发,其中长春市和吉林市是这次疫情的重灾区。
3月24日,李舜民夫妻俩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他们用抗原检测试剂盒自测,结果为阳性。
夫妻俩一分钟也不敢耽误,立刻按照程序向社区报告。不到5分钟,家门就被紧急赶来的大白紧紧封锁,向各自的单位报备后,接下来就是等待被转运到方舱医院。
“接下来该怎么办?我倒是不怕死,就怕咱俩都不上班,下个月好几千的房贷怎么还?”
“媳妇儿,不用担心,我买了保险,隔离一天能赔200,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李舜民说着话漏出一口洁白的牙齿,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检测结果是阳性。
李舜民找出手机里的电子保单,一字一句地念给妻子听:“新冠确诊给2万、新冠身故给35万、新冠隔离津贴200元/天,新冠住院津贴100元/天,新冠ICU津贴500元/天”。
在家等待期间,他们自行服用了志愿者送来的药。3月29日疾控中心做了单管核酸检测,仍然是阳性。因为接下来的日子里长春市疫情爆发,转运的流程中一直也没有排到他们。结果过了一个星期左右再进行自测,竟然发现转阴了。
后来大白上门又做了核酸检测,仍然是阴性,后续他们也就没有被转运。
隔离结束后,李舜民打电话向保险公司进行报案理赔。
保险公司让李舜民准备理赔资料时,其中需要有医疗机构盖章的纸质核酸检测报告,但显然夫妻俩没有。如果这个都没有,那么他们的理赔申请就无法受理,这就相当于变相地拒绝了。
当李舜民表示要用社区证明以及核酸检测电子报告来代替,保险公司人员也明确表示拒绝。他们的理由是:“社区不是医疗机构,不能开具医学证明。另外阳性也不代表确诊,有可能是无症状感染者,如果李舜民不能补交符合规定的资料没法就‘确诊’这项申请赔付。”
“隔离险”是怎么产生的?
新冠疫情在全国多地爆发。保险公司看到了商机,陆续推出了不同版本的“疫情保险产品”。“隔离1天能领200元”、“隔离期让保险公司给你发工资”……所谓“隔离险”,实质内容是“隔离津贴”,是指被保险人由于新冠疫情被隔离,保险公司按天给付的特定传染病隔离津贴。
媒体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有几十家保险公司开发了近60款“隔离险”。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隔离险”销量上升明显。多数隔离险产品保障期限在1个月到1年不等,保费通常在百元以内,隔离津贴从每天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日前,疫情隔离险的理赔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引发颇多争议。
正是因为隔离线保费低、投保方便,更多人是被广告页面上“被隔离每日可获赔200元、1000元”的字样打动,隔离险的均价都在百元以内,想着一杯奶茶钱就能获得几千甚至上万的保障而投保,却并不会点开保险合同查看详细条款,或对条款的内容说明并没有真正了解清楚。从而导致出险理赔难的情况。
隔离了就一定能赔吗?
仔细研读多款隔离险条款可以发现,隔离津贴对于“隔离”的要求相当苛刻。
例如:
1、因为和确诊或密接者在同一小区里进行居家隔离,这在大多数产品中是不符合赔付条件的。隔离津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的其中之一,即确诊者密接或者是在中高风险地区被隔离,而次密接或与密接同一小区被隔离这种目前更普遍的情况是不符合理赔要求的。
2、条款规定保单生效2天等待期后,被保险人于保险期间与新冠患者密切接触,或因处于中高风险地区,而被当地政府或防疫部门通知要求实行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的,保险公司按照被保险人的实际隔离天数给付特定传染病隔离津贴。
南周的记者梳理了黑猫投诉平台上106条有完整投诉理由的投诉,得出下面的这张图:
客观来说,出现隔离险理赔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问题的根源在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
在保险产品的设计中,对于“风险”、“损失”的考量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要素。隔离本身所造成的损失是否是“可保利益”是设计保险产品的一个根本问题。即使是可保的利益,是否有意义设计产品?设计产品是否有合理的赔付比,以支持一个商业模式?保险公司不可能出赔钱的保险产品(至少是不要赔太多钱),那么理赔条件不可能过于宽松或者不够清晰,那么如何用理赔条件来保证保险产品的利益平衡就是个问题。有理赔条件的限制是正常的,但在产品设计时如何清晰明确,特别是在表述中不让客户产生歧义,不至误导。
第二,问题出在中间代理人环节的更多。
保险代理人为了“招揽客户”,仅仅以“价格低”、“什么都保”、“隔离就能赔”作为宣传语,明显是失职与误导。
不专业的保险代理人最容易以“获得客户”为目的转发隔离险的广告,并且忽略重要条款内容,甚至自己也没看懂产品。
第三,用户自己的问题。
无论是哪种保险,保险本身仍然是具有相当的专业性的产品。“明显送钱的保险”、“理赔条件太好的保险”、“看上去太香的保险”、“太便宜的保险”,用户就一定要提起一点疑问,了解清楚再买。现在很多产品是通过互联网销售的。用户在接触到这类产品时,一定要看条款,而不止是看“宣传”或“产品说明”。最好请身边的专业的保险顾问参谋一下再买,这样才对产品有相对更正确、更准确的认知。
造成理赔困难的一个原因是投保者盲目投保,在广告噱头的吸引下未分辨合同要点就直接投保;保险公司也为了控制理赔风险,将免责条款细化,增加理赔限制条件。
写在最后的小建议:
大家投保之前,不要想当然,一定要看好保险保什么、不保什么,心中有数,才不会在将来理赔时喊自己“掉坑”了,被骗了。
1、我们在购买保险产品尤其在线上购买时,要仔细查看保险产品的相关介绍和说明,不只要关注承保什么,更要关注免责条款等内容。这里面的“坑”非常多。
2、如果遇到不太了解或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应及时和保险客服人员联系,了解清楚之后再进行购买,减少后续理赔争议。
3、在选购时应仔细阅读保险条款,明确保障责任和范围,认真判断是否符合个人实际需求,谨慎投保,申请理赔前先向所承保地保险公司咨询,了解理赔时的材料清单和相关要求。
另外还要说一句,险企们还是要谨慎创新。再来一次像是“隔离险”这种不是“临时停售”就是“疯狂拒赔”,保险公司的形象就更难改善了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