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识李——一个超越同龄人的故事
王戎是一个只有7岁的聪明少年,他有一天跟小朋友们一块儿玩,突然看到一棵长满李子的李子树。小朋友们于是争先恐后地爬去摘李子。
王戎却一动不动。有一个路过的大人就觉得很奇怪,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啊?”
王戎说:“这棵李子树长在路边,居然没有人摘,这李子一定是一种苦李子,吃不了的。”
果然如此。
王戎为什么能超越同龄人?因为他没有陷入到一个大多数同龄人公认为对的思维和反应模式当中去。
单维多维——一个关于戒烟的故事
星期五晚上,我和几个朋友聊天。其中一位的老婆突然说起自己老公戒烟戒不掉,都因为其他朋友不断发烟给自己老公。
作为旁观者,我的第一反应是,到底是你老公戒烟还是老公朋友戒烟?如果拒绝别人发烟的能力都不具备,你怎么戒?
这种人,可能就是所谓的“巨婴”,错都在别人,从不在自己。
她的思维体系是完备、自成体系的,遇到问题能够立即用这种认知去解决问题。但是,这种思维模式也禁锢了自身认知。这并非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你感到越来越通透明亮、不证自明的时候,也正在屏蔽和拉黑很多事。
正所谓,人只能听见自己能听见的东西,看见自己能看见的东西。你对外界的认知,成了自己思维模式的投射。就像医生看谁都是病人。
这种人,一直处于自己的单维空间。
与此不同的人,一方面强化某个维度的认知,另一方面又注意打破这个维度、弱化这个维度,重新建构新的维度去认知。
当你以新维度的眼光去看待旧维度,方能看到过去在一个维度里热热闹闹、轰轰烈烈,都是瞎折腾,只会徒劳无功。
小马过河——一个自说自话的故事
小松鼠告诉小马河水很深,牛伯伯告诉小马河水很浅,小马亲自尝试后发现他们说的都不对。《小马过河》基础寓意有关实践,独立思考,深层次则是每个人都在自说自话。
1000个男读者心中有1000个小龙女, 1000个女读者心中有1000个杨过,1000个人就有1000个世界,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定义的世界。当你对世界下判断、表述你看到的世界的时候,你表述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你的世界观。
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都提到过类似这样的一个判断: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是我们把自己的认知模式投射到世界,对世界做了一种整理。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说要耐心地聆听别人对某个事情的表达,因为重要的不是听他告诉你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是在他对世界的评述中,已经悄悄地把他的世界观和盘托出了。
每个人对一件事情、一个人的评价,其实跟他要评价的人或事关系并不大——他说的是他自己。
在PC时代,有些人热衷超频——获得更高的处理器性能,这始终还是在单个维度上发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不甘平庸的人会想办法让自己的手机越狱——把一个已经闭环的系统打开一个缺口,获得多维空间切换的自由。
我们都知道手机越狱,但我们随身用的思维方式,却常常想不到如何去越狱。
在一个已经闭环的系统里再怎么努力,你的自由度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越狱,你所谓的“自由”就不过就是监狱放风而已。
硬件软件——一个新瓶旧酒的故事
很多人习惯了用window系统,即使买了苹果的Mac,还是要舍弃iOS装window。硬件都换完了,尤其是MAC独特的标志和全铝机身,很容易让人建立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你见过几个在星巴克用非MAC的?但他们的MAC打开,竟然是window,你说有多违和。
而操作系统事关外部表达。我这个“硬件”,如何呈现和表达,关键是“软件”——思维模式。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就得重装系统或者卸载一些软件,装上一些新软件。
有句话听起来很沮丧,你参悟多年得出的真知,不过是别人的基本功。你可能终于打磨出一个“新软件”,别人都升级迭代好几十个版本啰。
多年来,你不断栽跟头,但人家就是能不断地绕过陷阱。优势不是你有意绕过陷阱,而是你的某种能力跟这个陷阱没有发生关系。比如老板让你今晚写一个文案,你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但是你的同事并不觉得多难,因为文案对它不构成障碍。真正的认知优势,是不堕入那些很多人都觉得是障碍的障碍。
同时,有认知优势的人往往保持警醒:他始终意识到,自己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可能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至少不是唯一的世界。这种人似乎天生就具有一种识别漏洞的能力,或者说,他们对陷阱有一种天然的警醒意识。
矩阵思维——一个人对猪建立竞争优势的故事
所谓“矩阵”,是由两个维度构成的一个格局。“矩阵”是线性方式的反面。
“矩阵”是《黑客帝国》的核心词。当代哲学家认为《黑客帝国》(Matrix)这个电影讲的其实是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永远在提问题,然后通过提问题,让你把涣散的思维聚焦在一些你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上。
所谓“认知”,就是提问题;所谓“非认知”,就是不成为问题。
苏格拉底被先知称为雅典最聪明的人。但是,苏格拉底说:“我一点儿都不比别人聪明,我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但有一点,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而所有其他的人都认为自己知道。”
不知道,又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矩阵。钱,很厉害的一个东西。为什么厉害,因为矩阵的力量,钱既俗,人人都要用;又神奇,人人都相信。
当你提出一个猜想,立即会有很多东西反驳你这个猜想,让你缩小包围圈,逐渐接近正确的答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提问、猜想、反驳,最终你才能摸索到那个正确的答案。苏格拉底不断提问,就是不断给你增加认知的台阶,让你自己爬上去,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猪的世界是一个典型的一维世界。古今中外对猪好像都有一个共识:肮脏、贪婪、愚蠢,不仅仅我们中国人知道“二师兄”,全世界的人都认为猪是不好的,还有一些民族不仅觉得猪不好,连它的肉都是绝对不能吃的。
我们认为猪圈里非常脏,但猪可不这么看,它就在那儿愉快地玩耍——人之所以觉得脏是因为我们有另外一个维度。人对猪,就是一种不对称竞争——这就是“认知优势”,进而通过“认知优势”获得了竞争优势。
人群中间,也总有这样一些人,通过自己的认知优势来获得竞争优势。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在盲人的国度,只有一只眼睛的人也能成为国王”,这就是典型的通过认知优势而获得的竞争优势。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省察能力的根本就是:让自己获得一种区别于普通人的认知,由单向度一维认知转向矩阵式认知。
“四道坎”——一个麦肯锡老员工的故事
冯唐把他在麦肯锡工作超过十年获得的方法概括为一句话:基于事实的、由大胆假设所引导的、由逻辑所验证的真知灼见。
这是四道坎。
第一,基于事实。我们好多时候的讨论都不是基于事实,不是保持一种视野和心智的开放性,而是几乎是基于几个特例。这样得出来的结论,在第一道坎就已经输掉了。
第二,大胆假设所引导。很多人提不出假设,即使提,也是循规蹈矩的平庸的假设。
第三,逻辑验证。提出大胆假设以后,不能让你的思维完全被幻想、自我陶醉所绑架,得用逻辑来验证。
最后,获得真知灼见。我们很多时候没有保持对有洞察力的结论的热爱,对陈词滥调、正确废话的警醒甚至厌恶,这样是得不出真知灼见的。
只有过了这四道坎,才能越过单维进入多维。
哪怕达成多维,也要知道不是目的。所有过去的套路一定会悄悄地绑架我们,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既有的套路,让自己在某一个维度上切入到另外的维度。
我们事先不可能知道新维度是什么样子,但是,只要保持一种超常的主动性,有意识逃避舒适区,以这样一种异常开放的心智状态,时刻接受逻辑检验,不回避各种痛苦和尴尬,就一定会丰富自己的维度。
此文为《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