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我真的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好想死掉啊!”
难以回忆起当初我突然听到妹妹跟我说起这句话时,内心所感受到的震惊之感,如同大热天的有人跟我说外面开始掉冰雹一般荒谬。我的妹妹,一个那么年轻那么乐观的女孩,怎会生出如此危险的念头!
那时好像我正在读高一还是高二的年纪,我妹比我小五岁,算下来当时她应该是10岁或11岁的样子,正读着小学四或五年级。那应该是一个孩子最活泼灿烂的年纪,至少在我印象中我这么大时绝对没有过如此极端的想法。
按道理我本该已经遗忘了此事的,因为每当我想起时,都觉得这是对我妹妹的亵渎。但最近读到的一本书,让我不仅重新回忆起了这件事,还对此有了更深的认知。
这本书名为《无声告白》,是美籍华裔作家伍琦诗出版于2014年的作品,曾荣获亚马逊网站2014年度最佳图书的称号。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美国的“异类”家庭的故事,妻子是一个曾渴望科学追求独立而不得的新时代白人女性,她想要的是与众不同。但他丈夫确实一个中国移民的后代,从小因为是黄种人而受尽特殊对待,他想要的融入众人的平凡。
两个理念不同却因相爱而结合的人,婚姻或许没有给他们双方带来太多的麻烦,苦果却应验在了儿女身上。
大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发色与皮肤,是一个身材相较白人小孩略矮但更加健壮的黄皮肤黑发小孩,他十分乐观善良。
二女儿则不同,她虽然继承了父亲的黑头发,却同时继承了母亲漂亮的蓝色眼睛,奇妙的结合是她从小便如同天使般的可爱,并被父亲母亲同时视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小女儿则是计划外的产物,家庭的目光都集中在二女儿身上,大儿子也已是个青少年,她便成为了这个家庭最不起眼的小不点,扮演者存在感最低的角色。正所谓旁观者清,小女儿或许是这个家庭看的最透彻的人了。
故事并没有留给读者去慢慢接受设定的空间,也没有如同成长励志小说般娓娓道来,这本小说开篇第一行文字就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而莉迪亚则就是这个家庭中心的二女儿。
这个故事里也不存在什么阴谋诡计,没有什么更深的真相,经过警方的严密调查二女儿确实是死于自杀,纵使母亲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当时我看到这里总感觉会有什么转折,因为这个开局跟一部名为《网络谜踪》的悬疑电影神似,我差点就认为这就是电影就是改编自此小说里了。但随着阅读的继续,两者故事的走向还是大相径庭的。
这本小说采用的是倒叙和插叙结合的手法,一条时间线是女儿死后事情的发展,主要由母亲对莉迪亚死亡真相的调查以及家庭其余成员对莉迪亚离开后的心理历程构成。另外一条时间线则是以莉迪亚的成长路线视角来描述,通过片段闪回让我们明白是什么让一个女孩走向自杀这条不归路的。
看完书后我明白了,是父母寄托给莉迪亚过度的期望,以及莉迪亚为了完成父母愿望长期封闭真正自我造所成的压抑,再加上无人能分担这种痛苦带来的绝望,让她选择了那个看起来最轻松的解脱方式。
因为很小时候母亲曾有过一次离家出走,小小的莉迪亚以为是因为自己不懂事母亲才负气出走,所以莉迪亚悄悄向上帝许愿只要让母亲回到她身边,她愿意付出一切只要能让母亲绽放笑颜。
后来母亲回来了,莉迪亚也决定完成自己的誓言。
母亲曾经有一个成为医生的愿望,后来因为婚姻和家庭原因没能完成,于是她希望女儿莉迪亚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女性医生,完成她的夙愿。莉迪亚感受到母亲心愿后就假装热爱物理生物等学科,只要是母亲想让她学习的她都付出全部身心学习,只要母亲能对她微笑,哪怕自己一点也不向往医生这个职业,一点也不热爱理科学习。
而父亲因为从小被特殊对待,其实内心有了那种孤独的阴影,类似创伤应激症。于是他十分热衷于给儿女买各种心灵鸡汤书籍,各种劝诫女儿多与他人交际,他不想看到儿女步自己后尘。为了完成母亲任务而压抑的莉迪亚哪有心情时间交际,但她看到父亲会因为看到她有朋友而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后,她又开始了伪装,伪装自己朋友一大堆,伪装自己很乐观很开朗。
在这样畸形的成长环境里,每日重复不喜欢的学习,露出假笑博得亲人欢喜,日夜抑郁不得发泄,如果没有哥哥的陪伴她或许早就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了。
哥哥内斯因为更加年长,而且也曾经历过这种对待,不过相较妹妹轻微许多,所以很早就看出来父母那畸形的期望。但他也无法改变什么,因为这是父母女儿都愿意看到的事,父母看到自己曾经所期望的都在女儿身上得到体现,女儿得到父母的关爱与笑容。
况且,谁叫妹妹是夺走了父母全部关爱的人,我被冷落难道还不是委屈的人,还不是“受害者”?我猜内斯内心还有这样的想法。
但哥哥能在妹妹无法忍受时还是会给予她理解的笑容,能在力所能及的i情况下帮她开解,能在妹妹无力承受时听她倾诉,她是妹妹对这个世界联系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哥哥自己并不知道,他只知道妹妹很辛苦,他会在能帮忙时帮忙,却不知道妹妹已经到了极限,而自己是最后的关键。
于是当他考上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时,欣喜之情压过了对妹妹的同情怜悯,他忽略了与妹妹的约定选择沉浸在畅想未来的狂喜中,他不知道妹妹当时正处于情绪的最低谷。
莉迪亚并没有学习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天分,她却为了让母亲开心一直假装自己很爱这些方面且很有天赋。以前她还能靠背地里花更多时间来取得高分,但随着年龄增长,学习的内容也在变难,甚至哪怕她花了更多的时间依旧拿了一个不及格的成绩。她不敢想象母亲看到成绩单的脸色,她也不想再回到那个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如同行尸走肉的噩梦之中。
她在绝望的边缘希望那根稻草还能拉她一把,但哥哥却全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样。因为她已经习惯了伪装,习惯了将真实的情绪深藏心底,哥哥以为这只是往常一般的小情绪未加重视。
于是悲剧诞生了。莉迪亚在那个晚上驾驶小船来到家周围的小湖中心,一跃而下。
这本小说的名字所说的“无声”应该就是指莉迪亚死后的状态,“告白”指的就是通过她的死这个事件剩下的家人,尤其是她的父母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心意。
她死后的那条时间线所讲的故事,主要就是父母渐渐地发现他们在过去在抚养孩子上所造成的错误,以及认知到女儿真实的那一面,反省自身。同时还有哥哥对妹妹过世原因的误解,以及后来的释怀与成长。当然,还有小女儿渐渐地明白到发生了什么事,心灵的蜕变。
逝者已矣,但生者的生活还得继续过。留下的家人认识到不能让小女儿重演姐姐的悲剧,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愿望并不能去依靠儿女来完成。
如同这本小说中国版本的封面寄语,“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一个关于他人期待与内心自我发生矛盾后造成悲剧的故事,故事的核心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单纯是为了完成他人期待而活的,而是有着自我的意义。后续开始你会觉得让他人欢笑能让自己快乐,但长期以来无法摆脱后才意识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模样时,那深沉的压抑早已成长到能毁灭一个人。
而故事中的家庭其实也只是普遍存在的众多家庭矛盾的典型,或者放大集合版本。
毕竟望子成龙,子承父业这也是许多老一辈的传统思想。还有多子女家庭中,双亲对单个子女过多的重视所造成的其它子女的极度愤懑之情也不少见。还有许多父母或者儿女都是那种不善情感表达的类型,常常生活中的一个小误解小矛盾就会因为得不到解决而成长为内心阴暗面的魔鬼,在未来对亲情发动强大的破坏。
这种时候不仅是家长还是儿女都要勇于去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然后跟对方一起解决,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甚至欣喜的相处办法。任何一方过度的压抑克制都不太可取,就算实现不了,也要把情感发泄出来。
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很适合每一个家庭去阅读,也是每一个将来或者即将成为父母的人更需要了解的家庭关系指南。
现在我的妹妹已经不会再有那样的想法了,虽然我不知道是不是她没再在我面前表现出来而已。但我至少明白了一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当在我的角度看来是多么无用错误的想法,或许在他人的心中都是目前最正确的决定。
所以我不会在直接否定她的任何错误想法,我会在深入了解到她内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这个想法后,再慢慢的开解引导。不管发生什么,我会让她知道,我永远在她身边。
我愿意成为那根最后的稻草,再把稻草换成最坚韧的锁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