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这样一道伦理问答:有一辆火车,刹车失灵,正前方有五个人会被撞死,司机为了保住这五个人的生命,可以将火车转入岔道。但是岔道前方有一个人,如果转入岔道就会撞死这个人。如果你的火车司机,你会如何选择?
有人说,这只是一道伦理题目罢了,现实中不会出现。但是,现实会遇到类似的伦理选择,选择比预想的更难。这是一个教育伦理问题:
走还是离开,这是个问题
小B来到这个学校已经一年了,问题频出,打架骂人,甚至与老师发生冲突争执,在同学、家长、甚至很多老师眼里,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了。
不少家长和老师一再强调必须让这个孩子离开,原因是小B会毁了其他孩子,其他孩子会受到这个孩子的欺辱,也会跟这个孩子学到不良气息等等。
看似,这样的选择是在拯救轨道上无辜的五个人,但选择的背后,却可能是杀掉另一端的一个人。这真的是一个正义的选择吗?
我找这个孩子谈话,每次孩子都声泪俱下,希望自己能够变好,也在努力控制,只是有些时候控制不住。在与其他孩子了解之后发现,这种悔过和自控的确不是为了讨好我,同学们似乎也能看得出他的悔意。
于是,我与其父母沟通,发现出问题的并非是孩子。从小孩子并不在父母身边生活,老人带大,在家在学校并没有人管教,等父母接手孩子的时候管教方法比较简单粗暴,本身疏远的关系又被撕开了一道裂痕。父母之间,也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经常大吵大闹。现在,父母发现了问题,想改变,但却发现并非如此简单。
这个看似“罪恶”的孩子,其实更是一个被毁掉的孩子。
一个已经被毁掉的孩子,不更应该被拯救吗?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当了解完这一切,我陷入了那道经典伦理问题:我该为一群孩子放弃一个孩子,还是该为一个孩子放弃一群孩子?这是一个伦理问题,教育的伦理。
作为决策者,那一位火车司机,不管如何选择,我都会自责不已。
我还有更多选择
作为一道伦理两难问题,这真的很艰难。但是,如果跳出两难选择的框架,其实,我还有更多选择。
家长要求劝退这个孩子的原因是:这个孩子会影响并带坏我家孩子。这个看似复合逻辑的理由其实值得商榷。
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能顺利成为优秀的成功人士,所以一旦出现一点“意外现象”就会异常紧张。所以,遇到班级“坏孩子”,家长极其害怕孩子会被带坏,或者受到伤害。这一点非常能理解。可是事实缺并非如此。
孩子并非生活在真空当中
“温室的花朵”曾是数年前引起社会热议的话题,近几年慢慢淡去,但问题却依然存在。家长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为孩子遮风挡雨,不能被半点拍打,然而教育缺并非如此。
因为,孩子未来成人后要面临的就是一个真实的现实,现实中有美好也有丑陋,有快乐也有痛苦。
如果孩子从未见过丑陋和痛苦,他又如何面对这些呢?他毕竟不是生活在童话世界。
当然,面对世间的丑陋和痛苦,并不意味着消极承受着这些,任人欺辱或者随波逐流。
是问题,更是教育机遇
在真实环境中,什么最重要:在环境中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以及能够坚持自己正确价值观。
这两点品质及其的难得,特别在中国的大环境中,要么碍于面子或者胆怯被别人“欺负”,要么随波逐流,别人干什么就跟着干什么。特别是在中学青春期阶段,容易发生很大问题。
其实,孩子们在小学遇到上文的“问题儿童”是培养孩子两方面能力的大好时机。教导孩子如何看待“问题行为”与“有问题的人”的区别,如何向“问题行为”说不!
家长着急帮孩子摆脱问题,往往造成的结果是孩子并没有力量对真正的侵犯说不。这一点,从数次校园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身上能看到的淋漓尽致。
同样的,生活在“美好”的真空中,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坚定力必然会下降,单纯的让人无奈,一旦遇到诱惑或者迷惑,他们比任何人都容易受伤。
不当的保护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事情没有那么复杂
其实,更重要的事情是:事情其实并非我们想的那么复杂。
我在与孩子谈话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话“我就是跟我爸妈说说,说完就算了,没想到我爸妈那么激动愤怒,以后再也不跟他们说了。”
上文提到的案例亦是如此。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归属”的话题,很多时候,孩子跟家长说的事情想表达的不是要家长做什么,仅仅是情绪本身罢了。就像我们会向亲朋好友抱怨工作和老板,但是不代表我一定要辞职。孩子需要的仅仅是家长的倾听和支持。
我们必须做出辨析,哪些问题属于孩子本身,哪些问题需要我们的帮助。不当的反映,不但不会帮助孩子,反而让你们沟通越来越少。
理解了这些,我就不再纠结于那一个道德两难问题,转变思路之后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合理的引导和教育带来的是双赢,不当的保护带来的是双方的伤害,只是伤害隐藏的更深更隐蔽。
拯救还是毁灭,这依然是一个问题。只是现在,不再是两难的抉择,而是明智与否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