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这样教阅读,才有点意思
9、教学的方向一一多学习策略
“阅读策略”指的是一为了达到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阅读策略”? 我们为什么要教给学生“阅读策略”? 因为不是每个人天生都爱阅读、会阅读,人与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策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缩短天生能力的差距。
你也许会觉得“阅读策略”是什么新生事物,是玄之又玄的高级理论,其实我们平时的很多教学行为,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从“教知识”转向“教阅读策略”,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
案例:《只有一个地球》第58—61页
不需要动脑筋的程式化的阅读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要求学生阅读一遍然后讨论材料,来判断学生是否领会了文章;接着进行书面测试,并痛批有多少学生做得很糟;之后又开始新的文章,就这样不断地重复着。
当我们把从阅读和学习中得来的方法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时,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会:
设计一些阅读人物,以激活背景知识;确立目的,并且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求知欲。
阅读的时候,让学生运用一些比较活跃的教学方法,比如两人讨论,交换意见和澄清自己的观点,等等。
向学生展示我们的思维过程,并让学生把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
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运用高级思维模式的活动。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而挑选最必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阅读更有深度,而不必浪费时间把繁多的课程完完全全地教完。
10、教学的方向——多学习思考
蒋老师说,我们的教学是要人越来越聪明,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归根结底,要让人学会思考。
阅读教学,怎么才能提高“思考”的含量呢?最关键的因素是“问题”。如果我们不能示范性地提出能够鼓励孩子深入阅读的问题,那我们的孩子水远只会是表面的阅读者。
在教学中,我们要多提哪一类问题呢?
第一,要多提诠释性问题。诠释性问题是相对于事实性问题而言的。我们要尝试多提一些诠释性可题,让学生统整、分析、梳理文章中的内容,然后依托文章得出自已答案的问题,如支玉恒十五六年前上的《西门豹》,大家还在逐段逐句讲解的时候,他就提了四个非常大气的诠释性问题:看了这篇文章你高兴不高兴?痛苦不痛苦? 惯恨不赞恨? 优虑不忧虑?高兴也好,愤恨也罢,你要理解,你要分析,你要有自己的意见,要说清楚理由,这四个问题容量很大,参与性很强,真棒。再如在《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谁? (最爆笑、最窝囊、最伟大、最神秘、最可悲、最无情......)这篇文章中,最适合拍成电影的情节是哪一段?(戏剧张力最高点)
第二,相对于陈述性问题,更多提延伸性问题。陈述性问题可以直接在书中找到答案,多以why来开头。另一类题目是根据书中的内容而延伸出的题目,多以if来开头。
第三,相对于认同性问题,要多提开放性问题。对《夏洛的网》可问:你认为这本书好在哪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夏洛和威尔伯的友谊非常深?等等。而开放性的问题注重学生从书中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学和永恒意义,注重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的观点。
“问题”有了,还得老师去引导讨论。如果面对一个好的问题,教师却不能营造一个坦率、自由、富有探索性的环境,学生不愿说、不想说、不敢说,那思考性的课堂还是没有办法形成,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案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解释智慧”)P67
案例:《鲁滨孙漂流记》 (思考性词汇)P67
11、目的不同,上法就不同
案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同人异构”P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