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童年是不平凡的,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非常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朱棣和几个兄弟从小就被朱元璋各种锻炼,史载:
诸子年渐长,宜习勤劳,使不骄惰,命内侍制麻屦行幐,凡出城稍远,则令马行其二,步趋其一。
意思是说,朱元璋认为自己七个年长一些的儿子应该多“劳习”,让他们穿着麻鞋,像士兵一样远行。平时如果出城办事,朱元璋要求他们三分之二的路程要骑马,三分之一的路程要步行。
不仅如此,朱元璋更重视文教,朱棣幼年时就开始启蒙儒学,每天需要在白虎殿读书三个时辰,待朱元璋登基后,在宫中建立大本堂,太子和诸位皇子都要在其中读书。朱元璋延请大儒教授皇子们经史,朱棣受益匪浅。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不顾众臣反对,开始封藩。10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待朱棣成年,他将远赴燕京(时称北平)拱卫大明朝。
朱元璋之所以坚持要封藩是有原因的,他认为元朝之所以会瞬间颠覆,就是因为皇室软弱,得不到屏藩助力。同时,朱元璋也知道封藩的弊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朱元璋不忘敲打诸位皇子。例如,朱元璋先后颁布《昭鉴录》和《祖训录》,让朱棣等藩王将古代藩王的劣迹全部抄写于宫墙之上,以示警醒。
洪武九年,朱元璋将徐达的长女许配给了朱棣,这位燕王妃徐氏也就是后来明成祖的仁孝皇后。婚后的朱棣显得更加沉稳,为了让儿子们了解百姓疾苦,朱棣和两位哥哥一同被派往凤阳,这里是朱元璋的老家。朱棣每天都要下乡,有时候还需要参与劳作,这让他对百姓的艰难生活有了非常深刻地了解,也为朱棣的部分政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笔者认为,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从小接受严苛的文武教育,朱元璋对朱棣的磨练,都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
笔者还认为,朱元璋虽然出身微末,但作为父亲他是非常合格的;抛开封藩的对错不论,朱元璋作为上一代君王,他对藩王的整体教育方向也是正确的。若干年后,明朝发生的叔侄大战,朱元璋虽然难逃干系,但他不应该负主要责任。
燕王的金戈铁马
洪武十三年,朱棣20岁,在朱元璋的安排下,他带着妻子徐氏和3岁的儿子朱高炽正式离开南京皇城,前往北平,成为一名真正的藩王。
北平是元朝大都旧址,实乃军事要冲,朱棣到达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守住北平。因此,明朝每次在北平有军事行动,朱棣都会领旨参与。另外,明朝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务,朱棣也谨守本分,并没有逾矩记录。
《明史·成祖本纪》说朱棣“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意思是朱棣在军事上智勇双全,善于用人。实际上,朱棣的军事能力除得益于幼时被父亲各种锻炼外,还有一个人对朱棣的影响至关重要,此人就是朱棣的岳父徐达。
徐达乃朱元璋麾下第一名将,在洪武初年,徐达先后四次北伐。朱棣屏藩北平后,徐达还多次到北平练兵,朱棣每次都亲自陪同。洪武十四年,徐达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塞,朱棣跟随其后,徐达对朱棣进行了详细的军事指导。
古代名将大多有两种,一种是天才型的,他们刚领兵就非常惊艳,例如霍去病;另一种是经过多年阵前厮杀,逐渐成长起来的,例如徐达。毫无疑问,第二种更适合当老师,因为他所传授的经验足够让其他人受用一生。
所以说,朱棣是幸运的,他有个磨练自己的父亲,更有一个愿意倾囊相授的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