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从入学成绩班级第一,到休学在家黑白颠倒打游戏。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有此变故?妈妈应该如何支持孩子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我们已经连续将近半个月的时间,这是第14期答疑和案例分析。
我们今天的妈妈的诉求,是孩子已经从2019年12月期中考试之后,孩子休学在家里边黑白颠倒的看手机,看ipad, 跟妈妈之间也发生了一些冲突。
妈妈的诉求是,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现在的困境?首先来看一下,孩子身上的几个典型特征,妈妈描述的第一个特征,是孩子在学校里边,比较孤独,没有朋友,唯一的一个好朋友历史课代表,还因为一些冲突,最后形同陌路。所以这样孩子在整个环境和群体当中是没有朋友的;第二个,孩子上课的时候害怕回答问题,老师如果提问孩子去交作业,然后会低着头,害怕直视老师的眼睛,甚至撞到同学自己都不知道。然后,就是休学之后在家里面黑白颠倒打游戏,看手机看ip。然后对妈妈指使干这个干那个,不高兴的时候,有情绪的时候会跟妈妈说一些比较重的话,甚至跟妈妈动手。
孩子这个现状,我们大致去推测,因为我们的咨询信息有限,大致推测孩子为什么会在学校里边那么怕老师,孩子那么怕老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对于权威的一种恐惧,它投射出来的是对权威的恐惧,孩子这种心理的形成,一般情况都是在家庭里面形成的,我看到了妈妈是老师,爱唠叨,估计也爱讲道理,情绪失控控制不好,一般的,不是所有做老师的妈妈都会出现这个问题,有一些这种角色代入感比较强的,还有一些特别有责任心的老师,在学校里面,情绪容易累积,回到家里边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还有老师回到家里面之后,身份和角色没有及时转换,会拿自己的孩子与人比较,爱唠叨爱评价爱讲道理。
我讲过深耕六班《家校站位与对话》之后,还有好多老师,是博瑞智学员,又是老师,然后发信息打电话说现在处境好像真的是这样的,好多人有共鸣。还有一个老师建议,说杨老师您给所有在博瑞智学习的老师,又是老师又是家长的这样的父母讲一堂课,你的家校站位与对话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来处理怎么跟学校之间的关系,怎么跟子女之间的关系。我们做老师的其实也需要这样一堂课,我们又是老师又是父母,很多人纠结这个问题,很多人在这儿,教师父母遇到的困惑,其实我是有共鸣的,这个建议也特别好,我已经答应了家长提出的这个建议,然后回来准备准备就专门的给教师父母讲一堂课。
这是孩子对于权威恐惧,这个很重要的来源,因为我看爸爸妈妈两地工作不在一起,然后,共同语言少,关系也平淡,在19年的时候就离婚了,其实也投射出来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孩子在群体当中,这个除了恐惧权威,在群体当中,孩子没有朋友。没有朋友不代表他不需要,从这样的夫妻关系,然后一直到19年离婚,我们只是大致推测,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就夫妻之间的感情,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个影响。
第一个,妈妈跟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度不够,讲道理,更理性的去爱孩子,教育孩子比较多一点。
第二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我们专业课题里专门讲了夫妻关系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它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不重要,这是孩子内心会形成这样一个自我认知的逻辑,我不够好,我不重要,跟这个孩子长得多漂亮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所以会导致孩子从小诠释自己解释自己定义自己的逻辑支点就是做事,他是通过做事儿,来取悦父母的。
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太好,如果两个人发生冲突矛盾,或者孩子看到眼里边,感觉爸爸妈妈不幸福,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把这个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才导致爸爸妈妈这样,全部都是我的责任,全部是我不够好,是我对不起爸爸妈妈,是我让他们不幸福了,甚至我就不应该存在。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极其敏锐极其敏感,他背景知识小,没有办法,也不是通过这个途径去分析家庭关系的,孩子最有用的武器是直接感受,所以孩子在群体当中,会努力的表现自己,在家里边也是,小的时候,他会竭尽全力的去表现自己,他通过做事来解释自己,孩子最重要的做事儿,就是学习。
在生命早期,比如幼儿园,尤其是小学阶段,孩子努力的学习,渴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好起来,让爸爸妈妈有更多的幸福感,孩子的这种支点是基于自己一种本能的需求,解释自己的需要,但是同样的,他也会导致孩子会跟群体保持距离,然后孩子唯一的解释自己的支点,那就是学习。为什么孩子入校的时候,在初中入校的时候是第一名,孩子的成绩,到后边又一路下滑,即使下滑,孩子成绩还保持中等。然后呢,到19年期中考试结束,12月就休学在家,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在环境中没有存在感,没有朋友,在内心里面,跟这个群体保持的距离,对权威保持敬畏,孩子会有极强的压迫感,一旦她没有办法再通过做事,通过学习去更好的解释自己的时候,她就会产生一种反强化,这样一种复杂的现象,我不行,我不够好,我不值得存在。在冲突当中,孩子又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个矛盾。
孩子有时候骂父母,跟父母动手,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的就是孩子,她其实更多的情绪来源,一种对自己深深的不接纳和自责,第二个,推测可能对父母19年暑假离婚,孩子心里边累积的有恨。
最后一点分析,就是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教养方式,本身不一样,因为男孩子和女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走的路也不一样,男孩子原来跟妈妈是一体的,在精神上跟妈妈是一体的,从妈妈这儿获得安全感。然后,孩子到青春期,开始跟妈妈剥离,孩子原来跟妈妈一体,是通过跟妈妈分离走向了男人,走向了人化的过程。女孩子,跟妈妈一开始是一体的,出发点都一样,然后,跟妈妈分离,在精神上跟妈妈剥离,开始意识到,我跟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主体。女孩子通过跟妈妈剥离,这个和男孩儿是一样的,然后女孩子又走回了妈妈,走回了女人,她又回来了,进而完成一个人化的过程,这个是女孩子跟男孩子两种不同的心路历程,所以当这个女孩子,这个跟妈妈一体,然后到了该跟妈妈剥离的时候,孩子在心理层面和在精神上,表现出跟妈妈之间的这种,这种怕分裂感,有依赖也有分裂,当然了,我觉得这里边最难的在哪儿,女孩子跟妈妈分离之后一定还要再走向母亲,男孩子走向父亲。
女孩子还要走向母亲, 如果母亲不幸福,如果母亲对孩子一直叨叨,指责,批评,拿孩子与人比较,情绪控制不好,孩子又怕母亲,孩子就容易无家可归,那个精神人就没有办法回到母亲,她必须回到母亲,然后完成这个人化的过程,我是一个女生,我是一个女人。
我看到了很多孩子,跟父母之间隔裂分离,他进入一个正常的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后隔裂分离,然后很多无家可归的孩子,男孩没有办法走向父亲,女孩子没有办法走向母亲。我们在情感上,跟他有一个距离感,他会拒绝。
我一直建议,就是四年级以后的父亲,一定要多陪男孩子,四年级以后要多陪伴,给孩子之间,跟男孩儿之间要形成有情感的父子关系,因为孩子是需要借有你这个台阶儿走向真正的人。女孩子,必须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女孩子是需要借由妈妈而走向完成人化: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女孩儿,那一定要多多的珍爱,女孩子被珍爱之后,她就有了更多成长的自信,有了更多融入群体的自信,女孩子跟男孩儿比,她会先天有一个有有一个跟男孩儿比在这一方面,还有一个劣势,就是女孩子的安全感本身不足。
女孩子是在被珍爱被喜欢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有了力量有了自信,我在给孩子讲21堂课里面,其中的第六讲就讲到了《父亲的草原和母亲的河》,讲给孩子听的,父亲对你意味着什么母亲对你意味着什么,无论爸爸妈妈怎么伤害了你,如何做到宽恕和原谅,如何跟你的源头对接,你是借由他们而解释了你自己,爸爸妈妈的存在到底对你意味着什么,讲给孩子听的21堂成长课里边第6讲,我就特别特别害怕孩子们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家长不了解这个原理,容易让孩子成为一个,每天守在你身边的精神上的一个留守儿每天童,精神上的流浪儿,一直在找父亲一直在找母亲,很明显,这个孩子还处在一个找妈妈的模式,借由妈妈要成为一个女人,这是上帝安排好的程序,她在这儿执行不了。
讲给孩子听的21堂成长课里边第7讲叫《生命的摆渡者》,其实讲的是我们和老师和知识之间的关系。这些东西能让你更有力量。然后第8讲,讲的是《群体表现和优越感目标》,是孩子和他的群体和他的同学和他周围的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群体当中正确的表现自己,除了在分数上考一个好的成绩,把学习学好以外,比分数更重要的,就是孩子在群体当中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很显然这个孩子在群体当中,是没有办法去实现那个目标的,她会觉得自己不重要不够好,很自卑很不自信的一个灰姑娘。
面对孩子现在这个现状,如果让我给妈妈一个建议,如果最重要最重要的建议,就给一个所有建议里面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有重点你才会有突破。那么现在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把日子过好,即使是妈妈带着孩子带着这个女孩儿,一定把日子过好,我在六班还会讲单亲家庭怎么教育。即使自己带着孩子,不代表你教育不好,教育好的前提,是把日子过好,学员有认真听我前面讲的课的话,在深耕五班第3讲过一堂课叫《炊烟何往》,我在里边反复强调了一句话叫“炊烟何往,别处生活。别处生活又怎会在别处”。
我们一直向往别人家的孩子,向往别人的生活,看人家过的多幸福,看人家的孩子教育的多好,看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就不出问题,没有这么多麻烦,再看看我是多么的不幸,再看看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糟糕,再看看我们家的孩子天天多么闹心,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找。
还有很多家长会问,我怎么就没有爱呢,我应该到哪儿去找到爱,把爱给找回来呢,我们在深耕五班第3讲里面,我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讲了一个炊烟何往别处生活,那个好孩子就在你眼前,这个女孩子取悦父母讨好父母,然后她的方式就是努力学习,孩子几乎承担了所有爸爸妈妈之间不幸福不快乐的责任,至少80%的责任都扛在了她身上,一直在扛着这个家庭,扛着这个家庭的幸福前走,只是我们一直没有看见,好孩子不在别处,就在你们家,好日子也不是别人家的日子,就在你们家呀!
如果我给一条重要的建议的话,如果想把孩子带出来,首先得把日子过好,教育孩子的能力,其实就是过日子的能力,我们很多中国父母好把这个事给整颠倒了,把学习当成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内容,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把日子过好,能把日子过好的人,就能把孩子教育好,孩子是在生活当中,是在我们过日子当中,精心的去活出自己,精心的把日子过好,把日子给过幸福了,就像我们深耕五班第8讲讲的《幸福的花衣裳》,这种幸福感的推动力,是帮助孩子完成人化的过程,帮助孩子从困境中,帮助家庭从困境中走出来的最好的办法,最有力量的办法,那个钥匙就在你手里,把自己给整幸福了,跟女儿在家把日子过好了,记住那个炊烟何往别处生活,别处生活又怎会在别处呢。就在你们家呀,就在过日子的点点滴滴当中。
所以这个孩子休学在家,她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背后这一系列的东西在推动着,妈妈能意识到说孩子承受了这么多事,所以出现了困境,孩子承受的太多了,我想这个是妈妈的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发现。
建议妈妈平静下来,能够带着女儿,把日子过好,当女儿有情绪对妈妈呼来喝去,妈妈得知道怎么去解读,我前面讲的这一系列的东西,是帮助妈妈去解读孩子的情绪,当你无法理解孩子的情绪,无法解读她,你不知道孩子的处境,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回应孩子的情绪。
这个应该是妈妈跟女儿之间过日子,最大的坎儿,我不知道怎么去回应孩子,我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成这样了呢?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之后,前边孩子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了,这事对这个孩子而言,不只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情,甚至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
从小到大孩子是无意识的,她一直在努力,希望爸爸妈妈好,希望爸爸妈妈幸福,尤其是妈妈。我们今天的答疑和案例分析就到这里,希望给到家长一些参考和建议。再次感谢每天早上七点,我们这么多爱学习的爸爸妈妈,这么早爬起来收听我们的早答疑和案例分析。感谢各位,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