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读者给良叔留言,说自己很爱读书,也读了很多书。
然而,自己并没有因此过得很好,还是一个小职员,虽然不至于饿死,但是也看不到什么希望。
她问良叔,那么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记得自己写过相关文章,提到相对于世俗屋瓴而言,读书更适合做一个心灵的避难所。
即使抛开这一点,从功利的角度,你要说读书没有用处,肯定没有说服力,不然,你很难解释那些商界大成之人,为什么都爱读书。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年轻时,良叔也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
“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的书,但怎么对工作生活没有很明显的帮助?”
所以,《后悔无期》中那句“听过很多做人的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
随着阅读量和经历的增加,突然明白了之前的困惑。
首先,我当时所谓的“多”只是我个人的感觉。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认知失调,是人人都有的毛病,总是以为自己超出常人。
读书也一样,你总以为自己阅览千卷,其实你认真数一数,肯定会惊奇的发现,数量少的可怜。
而且,当我遇到很多高人后,才明白什么叫做博览群书。
其次,年轻时的我,根本不具备分辩好书坏书的能力。
包装、名字以及摆放在门店的位置,成为了我选择的重要因素。
而且,说实话,多数图书,根本没有读的必要。因此所谓的量,换不来质。
后来,通过阅读的积累,以及自己的反思,渐渐的培养了对好书的嗅觉以及具体选择的方法。
那时的我,没有你们这样幸运,没有一个像良叔一样的老书虫,来推荐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输出,知识无法形成循环回路。
阅读时所吸收到的知识,会在时间的作用下快速凋谢,无法沉淀,留在脑中的只剩下断壁残痕、似是而非的概念。
现在明白,不能输出的知识不算做有用的知识,写作就是一种“强迫性”输出。
读过的书,融入一课程中,讲授给别人,也会让自己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刻。
当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某个概念去实际应用。
这样一来,不但能真正吸收书中的知识,而且通过实践还能检验所吸收知识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所以,记住,没有输出,就不能算是理解知识。没有实践,就不能算是掌握知识。
曾经很早看过美国一本流行小册子:“礼物”。
里面有句话说:“当我们被烦恼重重缠绕时,只是因为我们的高度不够......”
正如回望几年前的烦恼,才发现,当时不堪重负的问题,在过去之后,都再也不值得一提。
这是因为一旦我们经历过,再面临同样的问题时我们已经知道其发展的方向,降低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焦虑。
其实读书也是这样,当你不断的吸收、不断的输出、不断的实践,便能形成一种交响作用,从而搭建自己的认知堡垒,形成厚积薄发的能力。
这些,足以把你推向一个高度,此时,当别人问你,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时,你只会呵呵一笑,告诉ta:
“这个问题,你问的太早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