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邓石如
1743-1805
苏轼的《定风波》,就好像是对千年后邓石如的写照。这首词可以说高度概括了邓石如的人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慢慢看: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邓石如,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他本人也是清贫一生,喜好游历。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都说字如其人,从书法中能看出一个人的学识、才情、为人处世的人品。那么改变一个时代书风的邓石如,到底是一个怎么的人呢?我们通过一件事情来看看。
邓石如家中养两只鹤。据说,这两只鹤的年龄至少有130岁。一日雌鹤死去了,仅隔十几天后邓石如的发妻沈氏也相继去世。
59岁的邓石如伤心至极,雄鹤也孤鸣不已,与他相依为命。因不忍再看孤鹤悲戚的样子,邓石如于是择地三十里外的集贤关佛寺,将鹤寄养僧舍中。从此,他担粮饲鹤,三十里往返,每月坚持不懈。
忽然,又一日,正在扬州大明寺小住的他得到传报,雄鹤被安庆知府看中,抓回了府中。他即刻启程赶回安庆,用行书写下了《陈寄鹤书》向知府陈情上书索鹤。
为了这只鹤,他可以将安危置之度外,正如书中所写“大人之力可移山,则山民化鹤、鹤化山民所不辞也。”知府接书,无言以答,不日将鹤送还佛寺。
清,邓石如书《行草诗》轴
纸本,行草
纵172.8cm,横100.3cm
现藏故宫博物院
这样一位长情的人,书法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清代书坛披靡之际,是他起而振之,打破了帖学的一统天下,架起承先启后的金桥,联合当时着力求变的书家,一同掀起研习碑学的波澜壮阔的浪潮,确是功不可没。
一意孤行,另立山头
邓石如所在的年代,最牛的书法家有浓墨宰相刘墉,有淡墨探花王文治,还有翁方纲、伊秉绶等,绘画方面有扬州八怪,篆刻方面西泠八家中的前七家也都出现。
而他能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占得一席之地,他的秘笈可以说就是“一意孤行”:
在流行写二王、唐宋的时候,他却尝试以北碑的笔法对书法进行实质性的改造;在大家已经忘记了篆书的时候,他把篆书推到了当时的一座高峰;在大家还跟随浙派熟练篆刻切刀的时候,他开启了“印从书出”的路子~~~还顺手带出了包世臣、吴让之两位同样名震江湖的门人,把“邓派”的山头给立了起来。
当朝宰相刘墉也忍不住要大呼一声“数千年来无此作矣”!
清,邓石如书《隶书册》(局部)
私人收藏
隶法作篆,突破樊篱
邓石如的出现,标志着碑派书法的成熟。他的最大贡献,在于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丰富了篆书的用笔,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清,邓石如书《白氏草堂记》六屏
纸本,每屏101x27厘米
现藏日本
清,邓石如书《白氏草堂记》(局部)
邓石如晚年篆书以隶书方折之笔改“二李”圆转之画,构成鲜明的特点。他的《篆书四赞屏》等作品笔力遒炼,体势渐趋狭长,明显还有《三公山》、《天发神谶》《琅琊台》的风味。
6 0 岁时,他游京口,结识包世臣,授书三年,并以书法要诀示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藤杖芒鞋,笑傲江湖
当时印坛正值皖、浙两派称霸,邓石如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提出“书从印出,印从书出”的理念,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已刚健婀娜的风格。
邓石如 朱文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边款:一顽石耳。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楼无事,秋意淑怀,乃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于洪炉。顷之,石出,幻如赤壁之图,恍若见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兰泉居士吾友也,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赠之。邓琰又记,图之石壁如此云。
邓石如 朱文印“新篁补旧竹”
边款:癸卯秋末客京口,梅甫先生属作石印数事,时风声、雨声、潮声、涛声、欸乃声与奏刀声相奔逐于江楼,斯数声者,欧阳子秋声赋中无之。爰补于此石云。古浣子邓琰记。
邓石如开拓出的“印从书出”之路,到吴让之手中才算真正成为一个完善的系统,后来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等大家,无不受“邓派”一脉的影响。
成名后的邓石如还是一身布衣,一颗淡泊的心,骑着一头驴,时不时出去浪迹江湖。
有思想的灵魂总是能给一个时代注入新鲜的血液,完白山人邓石如在那个时代展现出惊天神功改写了清代书法史。
一人一驴,渐行渐远,笑看后世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