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第二十七章了,感触最深,这一章主要写的是战争给平民百姓带来的痛苦和战争的残酷。
本章开头是这样写的“撤退的第一天,高密东北乡十八处村镇的老百姓牵驴抱鸡、扶老携幼,闹嚷嚷地、心神不宁地聚集在蛟龙河北岸的盐碱荒滩上。”
为了避开战场,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试想,那是怎么的故土难离,破家难舍的!
“母亲脖子上挂着麻襻,推着一辆木轮车,两只车把距离太宽,她的双臂不得不尽量伸展。车子两边绑着两个长方形的大篓子,左边篓子里盛着鲁胜利和我们家的棉被、衣物;右边篓子里盛着大哑和二哑。我与沙枣花分在车子两边,各自手把着一个篓子,跟车行走。盲目的八姐扯着母亲的衣襟,跌跌撞撞地尾在后边。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上官来弟在车子前边,肩上搭着一根绳子,弓着腰,往前探着头,像头任劳任怨的牛,拉着我们家的车。”
这是对途中母亲和一家人的描写,母亲那无私而伟大的奉献震撼着我。为了自己的孩子,又为了孩子的孩子,母亲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途中经历了饥饿,挨冻,哄抢食物,有的人甚至死亡。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对战争的了解都是在电视电影书本上的看到的。但像莫言这样的描写还是头次看到,读起来感同身受。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所以,我想,我们当今的人们更加要热爱和平,珍惜老前辈们为我们带来的祥和的生活。
那时的人们渴望和平,想要过安稳的日子,渴望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家,希望可以填饱肚子,努力的挣扎着。
母亲决定返回家,在回去的路上,又看到了战后的残酷。
“母亲和大姐把那个年轻的死兵拖出去。他是自杀的。他把枪抱在怀里,枪口含在嘴巴里,用从破袜子里伸出的脚趾压住扳机。”
遇上自杀的年轻的兵,死者留下的干粮袋和枪,都成了母亲维护一家人生命的救命稻草。
还有一队队的担架抬着呻吟的伤员,“担架队络绎不绝,好像永远没有尽头。”“后来他们终于过完了。覆盖着冰雪的洁白道路,被踩得一塌糊涂,融化的雪变成污浊的水和泥,没融化的雪上,滴了一片片鲜血,血把雪烫得像溃烂的肌肤,触目惊心。”
这场景描写的酣畅淋漓,战乱逃亡时的混乱一气呵成。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生死饥寒。
这还只是路上,没有描写到大战场。预示着战场上会更加的惨不忍睹。
有时想,那都是很古老的事情了。但是,和平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啊!我们得好好珍惜这祥和的生活。
没有和平的中国,我也不能坐在沙发上说这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