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处华北平原北部,环抱京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风俗孕育了璀璨的饮食文化。河北小吃的特点是选料广泛,口味多样,以咸鲜、清香为主,烹调方法也各具特色。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其饮食文化吧!
一、萌芽期
在7800多年以前的武安磁山遗址,挖掘出了许多石器陶盂、陶支架等成组器物,还有固定的大量储粮窑穴。遗址内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的使用与堆积的大量食物,证明在当时河北已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农业的发展,为饲养家畜提供了物质条件,而遗址中出土的猪、羊等家畜骨骼已证实了这一点。
在发现的骨骼中经科学鉴定还有鸡的骨骼,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家鸡,饮食原料的增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另外据考古证明,当时河北先民已掌握了原始酿酒技术,并创造了相应的陶瓷酒器。这是河北饮食文化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河北开始出现烹饪技术。《古考史》:皇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成矣。从那时起,河北人民结束了停留在几十万年烘烤、石烹的饮食生活,开始向以水做传导热量的蒸煮法和气蒸法上迈进。
二、形成期
从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是河北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河北饮食文化初步定型,烹饪原料范围进一步扩大,烹饪原料得到更广泛的利用,炊具、饮食器具已不再由原来的陶器一统天下,青铜制成的饪食器和饮食器在上层社会中已成主流,烹调手段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夏代,由于统治者的重视,河北已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复合型经济形态,农业生产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产生了奴隶主,出现了财富不均。奴隶主在当时的饮食生活已十分奢侈,就全国来说,河北是当时较为开化的地区之一,市镇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在商代,河北平原一些区域就已经掌握了用人工酒曲酿造谷物酒(类似黄酒)的先进技术,在藁城台西发现的商代酿酒作坊遗址及其遗址中出土的酒曲残骸,是河北造酒文化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和游牧业在河北境内有了较大的发展。众多的物产资源,多样的炊具器皿丰富了河北饮食文化的内容。兴隆的红果,在当时的《礼记》中就有记载,古书上曾称道:燕蓟千里粟,胜似万户侯。《苏秦传》中记载:苏秦曾亲自赴燕国,对燕文侯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粟矣,此所谓天府也。
河北美食,前十名特色小吃
一、保定白运章包子 产地:河北省保定市
简介:白运章包子铺是名声遐迩的中华老字号,创建于1919年,是白运章师傅以自已的名字开设的一家包子铺。1958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包子质量评比中,白运章包子与天津“狗不理”包子双双夺魁。
制作方法:白运章包子由回族面食厨师白运章创制。包子以鲜牛肉浇馅,拌以多种调料、佐料、切碎挤干的菜料,面粉作皮,包馅,蒸熟。皮薄、边窄、馅大、油香、形美,隔皮见馅,由馅成丸,入口喷香。包子的特点是皮薄有筋道,肉馅鲜香,回味无穷。
包子历史:“白运章”包子铺1924年开业,铺名是白运章用自己的姓名起的,近一个世纪以来,包子铺历经了火灾、业主更人、公私合营、变更字号、拆迁铺址,尽管一路风雨飘摇,沉沦再起,依然表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古城提起白运章包子就如同在天津提起“狗不理”一样妇孺皆知,远近闻名。1980年白运章包子又被评为河北省优质风味食品名牌产品。
二、南沙饼产地: 河北省承德市
简介:南沙饼又名八勾糖饼,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点,属于河北承德小吃。南沙饼口味酥脆、香甜、爽口,迄今已有500余年制作历史。
制作做法:南沙饼以白糖、青红丝、瓜子仁、核桃仁及调料作馅,以面粉、荞麦粉和面,包馅成型,烙制而成。
相关历史:据传,清朝皇帝命避暑山庄的御厨房大量制作南沙饼,供给往返的蒙古王公当干粮,当时山庄的御厨房忙不过来,就请地方饭馆帮忙,这样,南沙饼的做法就流出宫外成为地方流行食品,现在承德许多饭馆都有南沙饼供应。
三、白肉罩火烧 产地:河北省保定市
简介:白肉罩火烧,是河北保定的汉族名吃之一,起源于清末,在中华旅行社出版的《中华小吃》中,它赫然醒目。它还是保定名楼义春楼的主要名吃之一。白肉罩火烧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又不含过多的脂肪,是一种又解馋又健康的食品。
制作方法:制作白肉罩火烧,须挑选新鲜的猪肉,经反复冲洗熬制,并将煮熟的肉片切成薄片,再配以撕成彩云状的火烧,用开过头汤反复浇制而成。它的吃法讲究三吃六味,即以白肉罩火烧配合不同的辅料,便可以吃出不同的风味来,吃后让人回味无穷。
相关传说:“义春楼”开业于清代光绪年间,店主是张洛丙和张洛瑞。义春楼是清末民初保定的五楼之首,白肉罩火烧是它的招牌。1908年开业之时,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叔父爱新觉罗溥新亲笔为名吃题了匾。
传说,义春楼的前身是座肉铺,开始经营廉价的猪头肉锅罩火烧,很受穷苦劳动人民的欢迎。冯玉祥幼年时代,家境贫寒,进城时,吃不起大饭馆,总到义春楼吃猪头肉锅罩火烧,对该饭馆产生了好感。冯玉祥当上将军之后,每次回到保定,必到义春楼吃罩火烧,有时还用大车拉上运到四里营营盘,让官兵们一起品尝。
四、黄骅烧饼 产地:河北省沧州市
简介:吊炉原称千层吊炉烧饼,烧饼制作技艺是黄骅市后街村穆斯林独特的民间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传承下来,至今已有120年历史。
制作方法:制作烧饼,要用1斤油和2斤面,加盐或白糖做成油酥面,然后用白面按一定比例,加上发面,加水和成皮面,然后再用皮面包油酥面,包好后揪成小剂,揉成小桃形,粘上麻仁按扁,形状或圆或方均可,入炉烤熟,熟后即食。
烧饼历史:据考,中国烧饼是由汉代班超通西域时传来,当时称做是胡饼、馕,盛于唐朝。明代,国人用铸铁做成吊炉,加工工艺得到改良。后街回族王氏先祖由唐从阿拉伯入中国,后迁此地。此后常、张、韩、李、刘、赵等姓氏陆续迁居后街村。清末(1890年前后),黄骅财神庙村仉氏制作吊炉烧饼,后街人王云龙、张云亭等将吊炉烧饼制作方法引进,并进行改进,成为独特的后街回族吊炉烧饼。
五、河间驴肉火烧 产地:河北沧州河间市
简介:河间驴肉火烧是河北省河间市汉族传统名吃。众多驴肉火烧中,数河间的驴肉火烧为上品。河间府在古代就是水草丰美之地,出产的驴肉也格外鲜美。河间驴肉火烧的味道是外热里爽,清爽醇香。
制作方法:火烧是死面火烧,揉好面后,拉成长条,涂上油,再合上两折,放到特制的炉灶里烤制好。做好的火烧有一层酥脆的外皮,咬到嘴里十分得香脆。驴肉火烧好不好吃,关键在香焖而不在肉。选好特制的驴肉后,划开火烧的一边,把驴肉、香肠、焖子、青椒等塞入火烧里边。一个香喷喷的驴肉火烧便大功告成。
六、曲周曲面 产地:河北省邯郸市
简介:曲面产于河北曲周,是杂面的一种,是曲周特产之一。曲条细如丝,色泽淡黄,煮熟后具有果子露香味,入口柔滑,咀嚼筋韧。质疏散不粘连,耐贮存,便携带。曲面为高蛋白营养食品,极宜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及年老体弱者食用。
制作方法:曲面取绿豆、黄豆、冬小麦三种主料,按一定比例磨成细粉,合置盆中,拌入鸡蛋清与芝麻香油,调和成面块;揉和约半小时以上,使之成为软、柔、韧兼备的熟面,再用纯绿豆粉做铺面,用面杖擀压成薄片,以快刀切为粗细一致的细条,最后按规格断拢成把,成为成品。
曲面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曲周县城开始出现以制作、出售杂面为业的手工作坊和以卖杂面为主的餐馆、饭店,其中东关赵家技艺精湛,他们用麦面、绿豆面、黄豆面按比例配料,用鸡蛋汁和面,所制杂面粗细均匀,色泽明透,不散不乱,冠绝全县。吃食时,以鸡汁调汤,或以肉卤相佐,美味可口,食之不腻。
远近客人,争相就食,遂在冀南一带小有名气。到了清朝咸丰年间,有曲周人在京供职官吏和经商的商人把这种杂面带进北京,馈赠官宦和亲友,人们吃后,无不赞美,因此而名声大震。信息传进宫中,咸丰下旨,命进贡朝廷。于是赵家后代精心选料,精心加工,精心包装,并起名为“双龙曲面”,进贡到京,咸丰和慈禧食后,大加褒奖。曲面因此名声更大,传播愈远,经久不衰。
七、临西二哥卷饼 产地:河北省邢台市
简介:二哥卷饼品种有为牛肉土豆丝饼卷、土豆饼卷、豆芽饼卷、牛肉罩饼、驴肉饼卷、剔骨肉饼卷、猪头肉饼卷等多,卷饼清香不腻、绵软适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2005年6月,由众多部门专家考察审定荣获河北名吃称号。
制作方法:临西二哥卷饼主要原料是面粉、肉和食用油等,但在制作工艺上极为精良,首先面粉的选择及用水的温度,和面的水温及醒面的时间均有严格的要求。
面下锅烙制时就会有面香溢出,成品薄如纸张,色泽鲜明,吃起来绵软非凡,香浓适口。而牛肉的炖制更是二哥饼卷肉的重中之重。从牛肉的选择到牛肉的泡制时间再到炖制的火候大小,都有明确规定及讲究。做好的牛肉饼卷清香不腻、绵软适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卷饼历史:河北邢台威县,盛行着一种名吃“二哥饼卷肉”,它的创始人是梁玉禄先生。梁玉禄早年在市政府机关工作,后因身体原因离岗回家休养。闲暇之余,他看到境外形形色色的洋食品价格昂贵却营养不足,想到自家有祖传绝学饼卷肉的制作工艺,何不开发出来奉献社会呢?
2004年,梁玉禄又开了一家400平方米的店面,生意火爆异常,在店面经营的同时,梁玉禄还实行订餐与外送、外卖相结合的方式经营,三种方式结合,使他的生意更是锦上添花。现在,二哥饼店已由当初几千元资产的小外卖档口发展到如今近百万元的二哥餐饮企业,各地前来考察要求学艺加盟的人络绎不绝。
八、饹馇 产地:河北省唐山市
简介:饹馇又称咯扎,是唐山的汉族面食小吃,用豆面做成饼形,切成块,熬菜吃、炸着吃或炒菜吃。是百姓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迎来送往的必备之物。在当地,甚至还有“不吃咯扎宴,不算到唐山”的说法。
制作方法:人们把精选的绿豆用水发泡,漂去豆皮,然后用水磨成汁,再过滤去渣,经过三次去毛浆,待成洁白的淀粉后,再兑好汁,搅成浆糊状,用尖锅缓火摊制成圆形薄片,一张饹馇就做成了。
历史渊源:据说清朝年代,在遵化马兰峪建东陵以后,守陵人为讨得皇家的欢心,就把这一特产送进了皇宫。当时,慈禧吃饭有个习惯,端上来的菜最多只夹两口就撤下。有一次,御膳房端上了醋熘饹馇,她一看没有吃过,问了声:“这是什么菜呀?”太监赶忙回答:“还没起名字呢,请老佛爷赐个名吧。”慈禧一边听一边吃了两口,太监就忙着往下撤。
谁知,慈禧老佛爷还没有吃够,就说了句“搁着”吧。太监以为这是太后赐的菜名,马上传下去:“老佛爷赐此菜名为‘咯扎’。”咯扎与搁者谐音,从此,饹馇的叫法便在民间流传开了,饹馇的身价也就成了唐山宴席上的一道名菜。
九、薛家窝头 产地: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
简介:薛家窝头,清香四溢,绵甜可口远近驰名,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食用后有降低血脂、胆固醇、高血压及防治糖尿病的作用,经常食用能调节人的中枢神经及新陈代谢机能。
制作方法:薛家窝头原料采选严格,所用的黄豆和糜子,全部来自于无公害种植基地,手工精挑细选。磨好的面,时间不能放的过久。在常温条件下,夏天要随磨随蒸,不能隔夜,冬天最多放置两三天。蒸制火候也要掌握得恰到好处,稍有偏颇,就难以达到好的效果。刚出屉的窝头要色泽黄润,看似罩着一层透明的膜,光亮油润,气味清香,入口细腻爽滑才够标准。
相关传说:清朝道光年间,河北省大城县里坦(古)镇,薛氏独辟蹊径,制做窝头。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选材配方,制做的薛家窝头,清香四溢,绵甜可口而远近驰名。光绪末年,太监总管李莲英(大城籍人),把薛家窝头作为贡品送给慈嬉太后,慈嬉品尝后,大悦,称之为“黄金塔”,并亲书匾额赐给薛家。此事在大城一带广为流传并有史记载。
十、桲椤饼 产地:河北省秦皇岛市
简介:桲椤叶饼是最具秦皇岛特色的一种绿色食品。做好的桲锣饼,散发着淡淡馨香的桲椤叶饼赏心悦目,鲜美可口,是中外游人争相品尝的一道特色食品。
制作方法:首先做馅,最具代表性的是三鲜馅,三鲜馅主料有对虾、鸡蛋、肉丁和韭菜;随后将桲椤叶剪成圆形或椭圆形,再用淀粉和面做成薄薄的饺子皮状,平铺在桲椤叶上,然后放馅;最后两面合起为半圆形的桲椤叶饼,上锅蒸熟,即可食用。
历史传说:“桲叶饼”也叫“长城菠椤叶饼”。食品的制作方法据说来自明代防守长城的“戚家军”。据传,戚继光镇守山海关年间手下有精兵数万,因阵营内有相当一部分的南方兵,他们很难适应当时的北方伙食,恰巧山海关一带的长城边处长着好多的桲椤树,树叶清香且肥大,有个聪明的火头军用树叶做皮,里面用面粉包了点菜馅,经过蒸制清香扑鼻且非常好吃,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就把这种做法传了下来,很受人们的喜爱,故一直延续至今,经过对原料的改进发展至今仍沿用“长城桲椤饼”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