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广大小说、电视剧,乃至电影里,似乎长期充满着一种论调:
富人孩子被锁在高墙内渴望快乐,而平民孩子自由奔跑欢笑。
从而让大家都得出一个结论:富人不幸福,普通人更快乐。
以前沉迷于虚幻世界的自己也这样坚信着,但现实却截然相反。
比起有多余时间、多余钱财去享受生活的人来说,普通人只能在加班后,去楼下咖啡厅点一份甜品,拍照发朋友圈。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到现在,一些小说里仍出现这样的观点?
诺贝尔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指出:一切都在于,是否能得到幸福感。
2
如今的小清新,签名或是“岁月静好”,或是“安静做自己”,不论矫情与否,只论这样的话语,会让人更轻松,并露出微笑。
而在这些“文艺范”里,其实已经道出了得到幸福感的真谛:
做自己想做的事。
分配好时间,将其花在喜欢做的事情上。
人的一生由无数个24小时堆砌而成,怎样分配这24个小时,其实就代表了对自己人生的态度。
是睡懒觉,还是早起跑步?是玩游戏,还是睡前阅读?
一分一秒,都能把握住,并进行“改造”,从而获得适合自己的分配法则,能最大化获得自身的幸福感。
普通人花费时间更随意,因为不清楚价值,所以认为无关紧要。
而富人更珍惜时间,愿意做完必需的事情后,去做喜欢的、而不是做没有任何收获、空耗时间的事情。
这样相比,普通人的一天,创造价值、获得幸福感的只有9小时,而富人除了创造价值的8小时外,或许还能额外收获3小时的幸福时光。
一天天、一周周下来,累计的时间早已无法数清。
幸福感为何相差会很大?其实这就是原因。
3
网络时代,信息爆炸,谁都能成为精神上的富人。
卡尼曼教授的这本书以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心理,深入浅出,值得反复阅读。
精神富有和财富自由任重道远,加油吧诸位。
读的什么书:《思考,快与慢》
阅读有效时间:半个小时
阅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作者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略显晦涩
阅读有什么收获:尽管如此,自己充分理解后,对生活理解更为透彻
明天打算怎么做:继续阅读下一章节,并尝试更多与生活联系起来。